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创业管理 > 正文

治理视域下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探讨——以H大学为

时间:2025-09-15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

本文是一篇创业管理论文,本文立足工科类高校建设特点,从治理视域出发分析当前双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工科类高校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要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活力。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已有二十余年,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一同进化,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做出进一步优化,这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成自身发展改革的必由之路。
工科类高校在技术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具有综合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不能比拟的优势。在双创教育过往的发展过程中,工科类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首选试点,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主导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进行研究,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从理论意义上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作为单独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并从治理视角出发对管理机构、机制、队伍、理念等进行分析,在相关领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创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创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国内与国外相关的学术研究非常丰富,尤其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数量呈非常明显的攀升状态。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大的异质性,创新创业教育更是由于发展进度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内涵,需要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欧洲教育体制下,德国工程类院校培养成果显著,驰名世界。长久施行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以实践型、应用型为特点的工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由于历史悠久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制。德国以洪堡理念传统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贾蓬,2021)[1]。在顶层设计方面,德国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着重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输入(Lu, CJ &Zhu,2017)[2]。在教育管理理念方面,德国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此为基础优化管理流程,积极引入高校外部组织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主体,主动搭建平台,突出校外实践导师作用,充分给予学校自主权引入市场力量(Cunningham, JA and Menter, M,2018)[3]。充分引入校企合作,银行、大型企业或公司配置专项支持基金,定期向合作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投资(Heinz Klandt, Christine Volkman,2006)[4]。在合作运转的管理机制下,德国也建设起了以慕尼黑工业大学这所“欧洲标杆性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为代表的诸多强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李现平,杜霞等,2019)[5]。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文章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开展,同时研究对象是以H大学为例的工科类高校。基于此,在此对以下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2.1.1 工科高校
本文所指的工科高校主要指代以下两类学校,一是以解决生产产业需求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要学科办学的高等院校;二是以相关专业为特色或相关专业在学科领域内相对突出的部分理工类及综合类高校。总体来说,即既包括工科教学研究的专门大学,也包括以工科专业为特色或专长的高校。
2.1.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不是一个原生概念,而是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而逐渐扩充了内涵,最终拥有自己的定义。作为一个名词,“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出现在2010年5月由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这一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此之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是由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在此不再赘述。
在借鉴学者成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目前的实践经验,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创新,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英语中“治理”(govenrance)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言中的“掌舵”一词,原本语义为“控制、引导和操控”,长期以来和“统治”(governmnet)一词交叉、混淆使用。1989年,世界银行第一次使用“治理危机”这一概念,“治理”由此与管理、统治分开,成为政治和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王珊,苏君阳,2015)[27]。从此开始,“治理”被西方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赋予了新的含义,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理论体系开始被建设出来。
英国学者托斯克(1999)[28]将治理理论的概念总结为五条,其核心概念是政府与市场的能力和作用有限,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中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中心(主体),应当倡导通过平等、协商、互助原则达成协调,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减少政府的不必要干预,由单一中心独挑大梁转变为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奥斯本和盖布勒(2006)[29]也提出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是掌舵,而不是直接划桨,其控制的权力将从集中走向分散,还政于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也是治理思想的重要体现。我国治理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俞可平则提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综上而言,治理理论的核心是网格化组织、多元化主体、权力依赖、责任分散化、政府主导等特点,强调社会各界力量和相关资源整合,意味着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
第3章 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实证研究——以H大学为例 ................... 13
3.1 现状概述 ........................ 13
3.1.1 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现状概述 ...................... 13
3.1.2 H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现状概述 .................... 13
第4章 京津冀“双一流”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验借鉴 ............................ 38
4.1 治理应用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 .............................. 38
4.1.1分类管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 38
4.1.2 多措并举挖掘教师参与潜力 .............................. 39
第5章 治理视域下工科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路径 .................. 47
5.1 明确主体需求制定统一目标 ................................. 47
5.2 树立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 .............................. 48
第5章 治理视域下工科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路径
5.1 明确主体需求制定统一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产生内驱力的根本。治理最终要实现善治,就是要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高校内部及外部各主体的核心需求,因此必须分主体讨论其在参与创新创业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以需求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是高校层面的核心需求。近年来国家推出系列政策,要求高校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高校有响应国家号召、落实有关政策的义务,需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断输出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双创人才也是高校自身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需求。除此之外工科类院校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高校的核心目标,这就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出了相对而言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得到重视。
其次是高校内部教务部门与院系的需求。作为高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重要职能部门,教务部门的核心需求是不断落实国家及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工科类院校教务部门对此的需求更高,在教学考核上相关的标准也更详细、要求更高。
院系层面,院系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管理者,其核心需求分为两方面,一是完成人才的有效输出,不断提高院系办学质量;二是完成学校及教育部办学评价、考核、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考核要求。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干预、控制、协调、指导和服务的主体、活动、机制及体制等相关的内容,创新创业管理的优化牵涉到政府、高校、市场、师生等多个主体,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梳理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H大学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并单独使用一节探讨争议较大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问题,随后结合京津冀地区双一流工科类高校建设经验进行探讨,发现当前我国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在科学管理、保障建设和深化改革上做出了有效实践,但对工科高校进行总体研究可以发现,工科高校双创教育管理中,仍存在着共性的多元主体合作不足、协同治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治理理念的不完善、治理结构不科学、治理机制建构不足和治理手段应用不充分等。
为了进一步优化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治理视域出发,运用治理和善治理论,从治理理念的树立、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建构及治理手段的补充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优化路径:(1)提出树立以满足多元主体需求为主导的治理理念,提出明确高校、教务部门与院系、师生及外部企业等多个主体的核心需求,并打破“一元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2)提出完善以多元主体共治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完善外部主体参与结构的同时不断深化高校内部机构与职能的整合性改革,动态围绕多元主体协调共治进行调整;(3)建构以协调、整合和信任为特点的治理机制,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三方面入手进行完善和建设;(4)发挥信息技术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技术优势在双创平台建设与隐私保护等方面重点发力。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