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冲突及其成因探讨
本文是一篇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本文以武汉市S社工站项目点为例,基于在实习期间对社会工作者提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的观察、对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访谈以及项目资料的查阅,立足于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实践场域,分析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并从社会工作关系理论视角分析项目运作中社会工作者伦理冲突产生的成因。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现代的社会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更是使得社会工作服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大量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社区治理等领域迅猛发展,发挥着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的专业作用,推动着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作为一项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社会工作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成熟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职业守则和专业伦理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制度。其中,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伦理法典中提出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同事、雇主和雇佣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社会的六个层面的伦理责任得到广泛流传。该伦理守则中规定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守适当性、能力和专业发展、服务以及诚实等方面的规定,同时也提出社会工作者对待服务对象应当遵守服务对象利益的首要性、服务对象的权利和特权、秘密和隐私等方面的职业规定。此外,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社会都有对应的专业伦理规范①。中国的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最初直接接受了西方的职业守则与专业伦理,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不同方面的伦理冲突。诸如中国“家丑不可外扬”等家文化与西方“保密”原则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冲突②、社会工作价值与政府行政化要求的冲突③以及专业关系的建立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间的双重关系的出现等专业伦理冲突问题。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怎么写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丰富了社会工作领域中有关于伦理冲突的研究。现有研究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与伦理冲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老年和青少年等服务领域,本文主要关注基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问题。其次,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工作者与多元利益相关主体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内容。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关系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家政式”国家-社会关系、“嵌入”等视角阐述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较少从社会工作关系理论视角出发去分析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用人单位、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方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去分析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等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资源提供方和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方主体间的联系。最后,本研究基于关系理论的视角,从社会工作者自身、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资源提供方以及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几个层面对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伦理冲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关系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运用。
....................
二、文献回顾
(一)社会工作伦理的相关研究
1.社会工作伦理的内涵
社会工作伦理是一套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南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对社会工作伦理含义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979年《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社会工作伦理定义为:“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得的一套伦理实施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或行为的依据①。”台湾学者徐震则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可由社会工作集体分享之抽象的价值、信仰推演而来之相对具体而可实践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经由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确认,依一定程序订定成专业成员的共同遵循的规范,并明文规定,就称之为社会工作专业守则②。”此外,台湾学者李增禄将社会工作伦理限定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认为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特质重要项目之一。伦理守则是一种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将专业哲理及价值取向内化于专业人员的行为上,是专业行为的规范③。”大陆学者罗肖泉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职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工作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也为评判社会工作从业者的道德行为提供依据④。”综上所述,尽管各学者对社会工作伦理内涵界定不一,但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伦理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社会工作伦理是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化;第二,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着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应当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引导着社会工作者以更加规范的方式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
(二)关系理论视角的理论框架
21世纪初期,西方学者逐步开始了对关系理论的探索。Folgheraiter于2004年出版的“Relational Social Work:Toward Networking and Societal Practices”一书标志着西方社会工作学者对社会工作关系视角的探究,文中指出部分割裂个体社会关系网络而降低了个体寻求外部支持的可能性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并不可行④。Freedberg则在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⑤,随后又引出了“关系-文化”的视角⑥;Smith、Doel以及Cooper从更广泛的视野对关系进行了讨论,但仍局限于个体层面①;Rosenberger针对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关系社会工作实践进行了讨论②。在西方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体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慈善组织运动代表以及个案工作的创始人玛丽·里士满虽然注重个体的改变,但并不忽视环境中的社会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③。
国内对于关系理论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人际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④以及梁漱溟对“伦理本位”和“关系本位”的理论判断⑤,两者对关系理论的探究对学界后续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国枢学者提出了国人具有家族去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以及他人取向特征的社会取向论点,其中关系取向的观点强调了关系网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⑥。黄光国提出了“儒家关系主义”对我们从关系主义的视角探究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具有启示意义,他认为每个个体都身处于关系网当中,而个体间的关系网也会发生重叠交错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种关系网络形塑了国人独特的行为模式⑦。翟学伟则指出关系网其实是同时存在于中西方世界的,而集人缘、人情与人伦三者为一体则是中国人关系的基本模式⑧。
............................
三、研究设计............................... 12
(一)研究问题 ................................ 12
(二)研究对象 ......................... 12
四、S项目点中社会工作者遭遇的伦理冲突 ..................... 17
(一)政府部门政绩期望与社工专业价值的伦理冲突 ......................... 17
(二)用人单位的行政化要求与社工专业自主性的伦理冲突 ............. 18
五、关系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伦理冲突的成因分析 ...................... 23
(一)社会工作者的弱势地位 ...................... 23
1.专业话语权的缺失 ....................................... 23
2.专业素养和自主性的不足 ............................... 23
五、关系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伦理冲突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的弱势地位
1.专业话语权的缺失
社会工作者面临者专业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行动上处处受到限制而难以避免地陷入到“被资源化”的处境中。首先,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和社会工作实践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身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的大多数可能是高校的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群体以及极少部分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相对领先地区的社会大众。总体而言,我国各地区政府、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主体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不了解,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职能的认识不足够清晰。因此,在以第三方的身份进入到基层社区治理场域中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优先满足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在获得用人单位的准入许可和服务对象认可后才有可能寻求专业发展空间。社会工作者在这一实践场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乏具有竞争性的专业话语权。由于宏观社会结构的限制及专业主体性的缺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社会工作者更容易采取满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而非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一实践策略来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①。其次,社会工作者应当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最直接的执行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将社会福利递送至服务对象及其家庭中。然而,在服务项目运转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面临多方主体的领导和指导而难以掌握实际行动话语权。
公共选修课企业伦理论文参考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本文以武汉市S社工站项目点为例,基于在实习期间对社会工作者提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的观察、对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访谈以及项目资料的查阅,立足于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实践场域,分析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并从社会工作关系理论视角分析项目运作中社会工作者伦理冲突产生的成因。
首先,本文结合武汉市S项目点的现实情况,从微观的社会工作者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问题进行探究,发现S项目点的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政绩期望与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的伦理冲突,二是用人单位的行政化要求与社工专业自主性的伦理冲突,三是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导向与资源导向的伦理冲突,四是专业服务供需不匹配的伦理冲突。
其次,本文基于关系理论视角,从社会工作者自身以及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资源提供方和服务对象间关系的层面对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伦理冲突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伦理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角度来说,由于在实践场域中专业话语权的缺失、专业素养和自主性的不足以及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使得社会工作者自身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层面度看,政府部门通过监督评估和行政目标介入等方式压缩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空间,使得社会工作者面临政绩利益诉求与专业价值的伦理冲突;从社会工作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层面度看,由于用人单位拥有对经济、信息、场地等资源的享有权和对社会工作者服务满意度评价的话语权,资源与地位的不对等形塑了用人单位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社会工作者面临行政化要求与专业自主性的伦理冲突;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结合具体项目服务案例,对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所面临的伦理冲突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工作者对实践伦理冲突问题的关注,正确处理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以促进社会工作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