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项目管理 > 正文

工程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对跨组织知识流动的影响思考

时间:2025-07-01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研究以结构与能动性双元视角,探究了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对参与项目网络中的企业组织知识流动行为的影响机制,搭建框架并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实证验证,探究了网络主导者角色的中介作用,以及项目注意力配置的调节作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工程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十四五”规划确立了聚焦强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发展的扩大内需战略,工程的投资和开发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也将持续蓬勃发展,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将持续增加,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同步推进[1]。加之我国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全球价值链的构建也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协同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深入实施,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建设项目需求的日益增大,为工程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深化工程项目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多方协同、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项目常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多主体围绕着道路、桥梁、港口、机场、水利、房建、石化、建材等领域建设任务,共同形成了临时性的工程项目网络组织。特别是基于对传统与新型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工程项目持续向着规模扩大、专业性增加、技术知识密集交互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单一企业受到技术与规模等因素限制,越发难以独立完成此类项目,需要众多的企业围绕共同目标发挥优势所长展开跨组织的合作,工程项目网络化趋势愈加显著。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号召,工程行业开始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程企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的粗放型工作方式向知识密集的精细化管理方向改进。知识越来越贯穿于工程项目参与主体间的协作互动,工程企业需要通过合作网络来获取资源、学习知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项目合作网络的协同也需要工程项目知识的高效有序传递。

项目管理论文怎么写
项目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意义
在我国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工程项目合作网络结构嵌入对组织知识流动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研究有助于从网络研究层次拓展工程项目跨组织知识流动的研究。工程项目网络呈现出了网络化的特征,项目参与方需要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频繁交互。从网络视角出发探究工程项目中的组织间知识流动,有益于突破传统的二元主体视角,兼顾网络整体与网络节点,为理解参与工程项目的网络节点组织在网络结构嵌入下的知识流动行为提供了多元视角与理论依据。
其次,本研究将协同考虑项目合作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网络节点主体的能动性特征,以发展网络嵌入理论。传统的网络嵌入理论强调网络的自适应过程,假设参与节点都是惰性的甚至是同质的,多从结构、静态、整体的角度考虑,没有充分关注到节点能力的作用,缺乏对节点能动性在网络结构中的作用的关注[20, 21],也很少关注到核心企业作为网络主导者的情况[22]。本研究突破网络结构决定论,认识到项目网络节点企业具有一定能动性,其认知能够在结构对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发展结构与能动性双元视角下的网络嵌入理论。
再次,本研究从认知层面建立网络结构和节点能动性的整合框架,以丰富认知层面理论的组织层应用情境。本研究将现有对网络的结构的研究与行动者的认知研究整合联系起来解释网络中的主体行为。基于角色认同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在网络结构嵌入与组织知识流动之间引入组织的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与项目注意力配置两个认知变量,实证检验了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和项目注意力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了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到网络主体知识流动行为的系统解释机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网络结构嵌入理论
网络结构嵌入源于嵌入性理论。嵌入性最初是经济与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理论和解释框架,后来结合网络科学在管理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它用于阐释企业在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所构成的外部环境中的嵌入,描述了企业所嵌入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所嵌入的网络特征可能导致其展现出的不同行为,基于网络理论的分析有能力解释企业间关系结构并提供洞察企业行为核心因素的可能性,有效地应对网络当中遇到的协同问题。本节回顾了网络嵌入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梳理现有文献中网络结构嵌入的研究趋势以及结构嵌入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形成本研究的关键切入点。
(1)网络嵌入理论的起源
网络嵌入源于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存在,网络嵌入理论源于经济社会学,旨在解决过度“理论化”或过度“社会化”所产生的不足。“嵌入性”一词起源于1944年由经济史学家Polanyi出版的专著《The Great Transformation》,该书提出人类的经济行为镶嵌于所处的社会制度之中并相互联系、相互缠结,同时提出嵌入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变化[20]。在他看来嵌入性能够解释经济与社会现象中存在的矛盾,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理性经济人”之外的经济运行规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网络嵌入理论研究开始蓬勃发展。90年代网络嵌入理论有了一定突破,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作为网络嵌入理论的奠定者,美国学者Granovetter在1985年发表了经典论文《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提到经济活动的每个交易都是一个社会事件,通过行动者涉及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嵌入在一系列社会化的态度、偏好和准则之中[23]。Granovetter继承了Polanyi观点,但从更贴近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深入阐述和拓展了“嵌入性”概念内涵,为后续“网络嵌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网络嵌入的不断发展,网络嵌入被认为是个体、团体和组织在某一社会网络中的嵌入状态,其嵌入特征反映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影响力及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资源观看待,网络嵌入特征决定其能获得和分配的资源数量[24]。
............................
2.2  知识流动的研究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流动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要素。跨组织的知识流动在各种供应链、战略联盟、创新网络和产学研等领域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工程项目活动展现出了高度的知识密集性,项目合作网络作为知识密集型临时性网络组织,知识作为可流动资源需要迅速且频繁地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项目合作网络中的知识流动是项目成败和价值创造的关键,也是网络中成员组织获取知识资源和通过贡献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但项目的临时性、项目主体的多样性等因素也对知识跨组织流动带来了突出的挑战。因此如何促进项目合作网络中的跨组织知识流动对于网络节点的成长和整体项目合作网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围绕知识流动的概念与内涵、研究现状与知识流动的测量展开综述。
2.2.1 知识流动的概念与内涵
美国学者Teece在1977年最先提出知识流动的概念,他认为技术的流动可以成为企业的知识储备、能够进行价值创造、减小技术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实现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61]。此后众多学者对知识流动展开了研究,发展出了对知识流动的不同情景、不同维度下的定义,知识流动领域的研究逐渐丰富。早期的知识流动研究主要在个体层面上开展,对知识流动概念的认知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维度:从交换维度,知识流动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识传递方与接收方跨边界的知识共享过程[62]。可具体将知识流动划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即知识从源组织传播出去的过程和接收单位吸收、消化的过程[63];从沟通维度,知识流动是知识传递者通过演讲、合作研发等方式将内部知识外部化,同时知识接受者通过转听、学习等方式将外部知识内部化的过程[64];从功能维度,知识流动是主体间为了有效利用知识资源而通过不同渠道进行转移、吸收的过程[65]。个体层面的知识的流入与流出概念可从各种维度进行划分,主要从主体意愿、流动方向、受体广度等方面。Lee等根据知识的流动方向将知识流动划分为知识的流入与流出[66];王巍等以知识搜索与知识扩散代表知识流入流出的行为[4],杜智涛强调主体意愿、流动方向,将其划分为知识获取与知识贡献[67];Shi等人提出知识流动可用知识整合与传播进行表达[68];解学梅等则侧重于过程结果将其划分为知识贡献与知识整合[69]。
...................................
3 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 .............. 33
3.1 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对知识流动的影响 ........................ 33
3.2 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对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的影响 .................... 34
3.3 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 ....................................... 35
4 研究设计 ............................... 39
4.1 变量测量 .............................. 39
4.2 问卷设计 ........................ 42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0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0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0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企业情况
样本企业的性质。分布的情况如下: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269人,占比97.11%私营/民营企业共5人,占比1.81%;外商独资/外商控股企业共3人,占比1.08%。
样本所在企业的规模。分布的情况如下:100人及以下共35人,占比12.64%;300-500人共10人,占比3.61%;500-1000人共13人,占比4.69%;1000人以上共214人,占比77.26%。
样本企业的年均新签合同额。分布的情况如下:1亿元及以下共10人,占比3.61%;1亿元-10亿元共30人,占比10.83%;10亿元-20亿元共18人,占比6.50%;20亿元以上共219人,占比79.06%。
样本企业的经营区域范围。分布的情况如下:仅在国内共13人,占比4.69%;仅在国外共4人,占比1.44%;国内国外均有共260人,占比93.86%。 样本所在企业所属的行业。分布的情况如下:石油化工共139人,占比50.18%;电力共3人,占比1.08%;冶金共32人,占比11.55%;建材共40人,占比14.44%;市政与基础设施共10人,占比3.61%;建筑共45人,占比16.25%;其他共8人,占比2.89%。
样本企业的工程业务范围。分布情况如下:所在企业业务范围包含工程总承包的共254人,占比91.70%;包含工程设计的共179人,占比64.62%;包含工程施工的共187人,占比67.51%;包含工程安装调试的共139人,占比50.18%;包含工程设备供货的共113人,占比40.79%;包含工程咨询的共99人,占比35.74%;包含工程监理的共87人,占比31.41%;包含其他的共15人,占比5.42%。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相关领域的系统性综述,围绕“结合结构与能动性双元视角,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如何影响组织的知识流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构建了作用路径模型,并收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以下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1)项目网络结构嵌入能够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且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在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获取、以及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贡献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
以中心性与密度体现的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产生直接而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心性与密度共同刻画了企业在项目网络的位置,通过位于项目网络的关键位置,企业能够与更多的参与方建立密切联系,拓展沟通渠道,从而有效降低知识获取与知识贡献之间的交换成本,这种结构性优势有助于在项目中促使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与此同时,网络主导者角色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中介角色。企业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使其具备共同的项目愿景和使命,更激发了对项目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起网络主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在与更多参与方形成紧密联系的情况下,网络主导者将更加积极地推动和协调知识的获取与贡献,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活动之间的协同发展。
(2)注意力配置在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获取、知识贡献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在项目网络结构嵌入对网络主导者角色认同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在项目合作网络中,组织的注意力配置被发现对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获取、以及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贡献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当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专注于项目的层面时,嵌入在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更具有关注项目整体和主导项目的意识,从而更积极地与网络中的其他参与组织进行交互,推动整个网络的知识流动。相对于知识获取,项目网络结构嵌入中对知识贡献的正向作用受到项目注意力配置的更大影响,表明专注于项目的注意力配置能够更有力地激发企业对网络整体知识活动和价值的贡献。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