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文献综述 > 正文

精选MBA文献综述范文3篇

时间:2017-09-26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quanlei_cai
        对于MBA论文而言,无论是开题报告中,还是正文写作中,文献综述都是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内容。所谓文献综述,顾名思义,就是对参考文献进行综合的评述,这个环节发生在阅读文献以后。作者阅读过大量文献资料后,对课题、对行业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写文献综述,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也是自身观点的论证。MBA论文的文献综述该怎么写呢?小编精选了几篇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
 
范文1: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
2.1国外研究综述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代表性的学者及观点有:Philio.H.Mirvis(1992)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并购企业的业务与并购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不够重视,导致并购计划包括融资等行为的失败。Robert.J.Borghese、paul.F.Borghese(2001)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并购双方的战略及组织适应性差、缺乏有效的整合计划是企业并购风险。
  并购定价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有:JamesF.Nielsen和RonaldW.Melicher(1973)对并购溢价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并购方对并购后经营协同效益和财务协同效应的预期导致了并购溢价的出现。但是在换股并购方式中,并购溢价中的财务协同效益并不能明确鉴别出来。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在风险控制的操作程序上,主要的做法是: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及风险控制的操做流程;确定风险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管理,一是要风险避让,西方并购实践中总结出的风险避让方法是:陈述与保证、卖方在交割日前的承诺、交割的先决条件和赔偿责任;二是风险转移。保险业设计了很多保险品种来处理并购交易中的风险(C.小阿瑟.威廉斯,2000)。利用保险来防范风险,降低并购的管理成本。
  2.2国内研究综述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涵义和种类的研究。钱海波(2006)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资本结构不同而影响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汤谷良(2003)指出,并购的财务风险指交易前的价值评估风险、出资风险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张应杰(2005)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来源分为系统性财务风险和非系统性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研究。谢诗蕾(2006)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来分析并购财务风险,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包括:资本结构偏离产生的风险、业绩水平波动产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丧失投资机会的风险。对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提出了接受风险、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三种策略。张水英(2006)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并购动机不明(包括为实现规模经济、低成本扩张及多元化经营而盲目并购);对目标企业不甚了解及政府干预过度等。尹红艳、张为民(2009)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价值评估和支付方式不当四个方面。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的研究。史佳卉(2006)认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包括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三种;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因素引起,所以,控制财务风险的途径就必须与对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风险控制相结合。王会恒等(2007)依据史佳卉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提出了具体风险管理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合理安排融资方式和灵活选择支付方式等。姜晓君(2009)主要分析讨论了中小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一些隐性特征及区别于大企业的并购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对于并购财务风险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拟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提出了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然后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层层推进,这样有助于企业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有系统、全面、理性的认识,通过对涉及到的财务风险的全局认识,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对以后的实际运作提供可行性意见。
 
范文2:基于哈佛框架的菲达环保财务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菲达环保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国内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且其发展历程很能代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历程。为此,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哈佛分析框架以及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菲达环保公司的发展及历年的财务报表等相关文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针对菲达环保进行哈佛框架分析的文章。对以上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有关基于哈佛框架下的财务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文献资料:
  (1)黄世忠主编《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版。该文献主要观点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报表分析应该由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只有站在行业战略的高度来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的会计政策及其政策变更等方面对其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程度加以确定,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握了财务分析的精髓,从而能深层次地揭示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文献资料:
  关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方面的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一系列环保产业政策,另一类是专家学者们基于这些政策进行的一些国内外比较分析、环保技术的介绍、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预计,第三类就是针对环保上市企业所作的一些经营管理、财务分析方面的论文。
  (1)我国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与措施,比如最近出台的政策与措施:2012年3月,我国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污染防治将成为今后工作重点。2012年5月,国家环保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2)专家学者们的文章多为针对环保产业政策背景下国内外比较分析,环保技术的介绍及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预计。如燕中凯尚光旭《我国环保产业“十二五”技术发展重点领域》中国环保产业,2011年2月。该文基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背景,介绍了“十二五”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及发展方向,指出我国环保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技术性瓶颈问题,同时预测我国环保产业在“十二五”以至以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曹凤中周国梅《国外环保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中,对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重点介绍了美国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的政策和计计划,并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国冬梅《美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启示》,该文则从美国环保产业内涵变化和发展历程,剖析了其政策驱动、投资风险、技术开发等影响因素,分析了其未来改革战略和贸易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国家在指导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应取的作用和应采取的措施。
  (3)针对环保上市公司所作的一些经营管理、财务分析方面的硕士毕业论文,如黄立文《我国环保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重庆大学,2012年4月);郭晓铃《我国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6月)。
  3、利用哈佛分析框架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文献资料:
  (1)侯晋萍在2012年的《经济师》第1期的期刊上发表的《哈佛框架下的财务报表分析——以A公司为例》。该论文虽然也是采用哈佛框架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但其分析的并非是环保类上市公司,更不是菲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且没有从企业的财务会计等方面去辨认关键的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进而去分析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该文采用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这三个方面,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分析方法,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并仅为此能丰富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分析基本理论。
  (2)吴涛在《案例研究》2011年第2期中发表的《2008年——2010年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基于哈佛框架的运用》,该文以中国石油2008年至2010年度度财务数据,运用哈佛框架的分析原理,从石油行业的战略高度分析该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与不足及财务状况和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并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3)马广奇廉瑜瑾在《哈佛框架下汽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以吉利集团为例》(会计之友2012年第12期)采用哈佛分析框架来对汽车行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该文通过对汽车行业吉利集团、比亚迪、东风公司近4年的财务报表数据,采用哈佛分析框架,对企业进行了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但并没有对会计政策方面进行分析,所以整体来讲并不能避免因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而导致财务结果不同的比较分析。
  (4)柴训洲在《哈佛分析框架在石油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10月硕士论文)中,充分利用哈佛框架分析的结构,对从事跨国经营的某着名民营石油公司的企业进行了分析。
  4、针对环保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资料:
  (1)中投顾问在《2013年到2017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介绍了环保产业的相关概念、国内发展概况等,接着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防治、主要地区大区污染的防治、大气污染技术的进展情况、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发展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在报告的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如菲达环保、龙净环保、国电清新、科林环保等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了引用与分析,同时通过专业的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环保行业成为社会各界日益重视的问题,而对环保企业的成长与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截止目前为止尚无对现有环保上市企业利用哈佛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的学术性论文。
 
 
范文3:农房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得到了理论探讨和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但风险管理问题真正在美国工商企业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则始于50年代。1963年,美国杂志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后半期,一些风险管理实践者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项目管理技术、传统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运用到项目管理中来以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将项目风险管理列入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中。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云集纽约的各国专家学者,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运动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DavidJ.Ha川zell和James.webb(1988)以房地产投资商和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的方式,研究收入分配和增值收益、房地产收益率与股票收益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上,国外一些学者取得了一些成果。乌赫和托可雷(UherandToakfey)探讨了控制风险水平及减轻风险效果问题;拉兹等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从项目定义开始,贯穿于项目的计划、执行、控制活动之中,直到项目结束的与项目相伴随的一个过程。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流程模型。克雷特(Charette)认为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调控两部分;波姆(Boehm)指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含风险评估和风险调控两个主要阶段,风险评估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等,风险调控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解决和风险监测的计划、跟踪和校正活动等;费利(Fairiey)提出了七阶段的风险管理过程模型,七个阶段包括:风险因素识别、风险概率和影响评估、降低风险的战略开发、风险因素监测、权变计划的运用、危机管理以及从危机走向复兴等。克雷姆和卢丁提出了一个四阶段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调控和风险报告;查普曼(ChaPman)描述了一个包括:定义(确定项目相关信息)、聚焦(审视风险管理的战略计划)、识别(识别风险可能发生的方面及可能的应对措施)、结构(构建关于风险和应对措施关系的假定)、所有权(分派风险管理职责)、评估(评估各种风险的大小)、评价、计划、管理九个阶段的一般风险管理模型。饶.图马拉认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共同组成了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列举和评估所识别的风险因素所造成后果的潜在影响,以及评估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所需的基本工具;在风险识别阶段形成风险完整描述后,要求决策者能对风险管理决策替代方案作出评价并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案;风险调控和监测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饶.图马拉从操作层次上指出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指出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但缺乏对风险发生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分析。这些模型未必能有助于决策者识别所有潜在风险因素,但为项目风险识别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得到了理论探讨和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但风险管理问题真正在美国工商企业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则始于50年代。1963年,美国杂志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后半期,一些风险管理实践者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项目管理技术、传统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运用到项目管理中来以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将项目风险管理列入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中。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云集纽约的各国专家学者,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运动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DavidJ.Ha川zell和James.webb(1988)以房地产投资商和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的方式,研究收入分配和增值收益、房地产收益率与股票收益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上,国外一些学者取得了一些成果。乌赫和托可雷(UherandToakfey)探讨了控制风险水平及减轻风险效果问题;拉兹等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从项目定义开始,贯穿于项目的计划、执行、控制活动之中,直到项目结束的与项目相伴随的一个过程。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流程模型。克雷特(Charette)认为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调控两部分;波姆(Boehm)指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含风险评估和风险调控两个主要阶段,风险评估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等,风险调控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解决和风险监测的计划、跟踪和校正活动等;费利(Fairiey)提出了七阶段的风险管理过程模型,七个阶段包括:风险因素识别、风险概率和影响评估、降低风险的战略开发、风险因素监测、权变计划的运用、危机管理以及从危机走向复兴等。克雷姆和卢丁提出了一个四阶段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调控和风险报告;查普曼(ChaPman)描述了一个包括:定义(确定项目相关信息)、聚焦(审视风险管理的战略计划)、识别(识别风险可能发生的方面及可能的应对措施)、结构(构建关于风险和应对措施关系的假定)、所有权(分派风险管理职责)、评估(评估各种风险的大小)、评价、计划、管理九个阶段的一般风险管理模型。饶.图马拉认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共同组成了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列举和评估所识别的风险因素所造成后果的潜在影响,以及评估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所需的基本工具;在风险识别阶段形成风险完整描述后,要求决策者能对风险管理决策替代方案作出评价并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案;风险调控和监测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饶.图马拉从操作层次上指出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指出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但缺乏对风险发生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分析。这些模型未必能有助于决策者识别所有潜在风险因素,但为项目风险识别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相关理论同样首先在大型土木建设和国防工程上得到应用。2001年5月由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正式推出了中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文件《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对风险管理也进行了详细规范,以作为项目管理规范化运作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南。风险识别作为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对项目本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可能影响项目各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地、连续地预测和归类,同时辨别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向风险事故转变的风险因素。风险识别的技术一般包括信息搜集技术(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访谈、SWOT分析)、核对表分析、假设分析和图解技术(包括因果图、系统流程图、影响图)。
  刘彬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总结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向和技术风险。喻晓艳和王松江利用风险分解结构(RBS)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市场和经营风险、金融风险、完工风险、预测、决策风险、意外性风险和其他风险。孟强将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管理经营风险。杨晓冬,王要武(2006)运用功效系数法理论,并计算综合预警系数,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房地产泡预警系统,在模型中,对各指标在预警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甄别,并且运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预警系统对于房地产泡沫的防范,房地产市场的评价,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态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游灏,蒋东丽(2008)将房地产开发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共同因素的变化而导致房地产开发项目收益变化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是指开发商在经营过程中导致收益变化的可能性,与整个市场不存在系统全面的联系。唐燕(2008)将房地产风险按照阶段划分为投资决策阶段、土地获取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租售管理阶段的风险。陈锐按照项目阶段将风险分为开发场地选址阶段、项目融资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租售阶段的风险。按照种类分为商业风险、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金融风险和其他风险。陈煜红和张欣(2010)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划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进一步划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和其他方面的技术风。非技术风险进一步划分为自然与环境、政治法律、经济、组织协调、合同、人员、材料、设备和资金阶段、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建设阶段、租售阶段四个阶段提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国内学者沈翔认为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产生,会对项目目标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项目管理者主动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沈翔立足于代表业主方利益的项目管理者,分别从风险管理组织的运行、风险策划的制定和风险管理在项目集成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供风险管理者作参考。
  在安置房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方面,董晨鹏(2006)认为在拆迁周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腾仓费和财务费用的多少与安置房项目的建设周期成正比。房屋开发费用、管理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与压缩的施工工期成反比。施工工期取决于最后竣工的单体建筑或配套项目的进度。在同一小区中,安置房的建设成本和最快与最慢两幢单体建筑完工的时间差成正比,最快与最慢两幢单体建筑完工的时间差越大,安置房的建设成本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刘建新,赵兴祥,杨凌志(2007)从项目总承包管理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项目总承包管理水平,分析探讨了配套安置房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分包队伍选择、工期管理、设计管理、成本控制、工程质量、市政配套建设、项目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管理问题。叶晓松、陈迪兵(2008)结合参与危旧房改造的工作实践,对政府规划建设安置房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现阶段在危旧房改造过程的风险关系分析出发,对政府规划建设安置房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进度风险控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大违约金的支付比例,严格按合同执行,这样代建单位及相关单位就会考虑没能按期交房承担的巨大风险,进而激励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实现按期交房。陈丹(2008)则从析拆迁安置房的现状和对策,从对拆迁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认为拆迁安置房应当保持相当的品质。希望建筑师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希望社会对于拆迁安置房的品质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