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进口的生态效应分析——基于贸易伙伴国视角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基于全球粮食贸易视角,评估中国不断增长的粮食进口对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的影响,不仅为反击国际上的质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家下一步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粮食贸易安全提供政策参考。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世界生态面临挑战,国际贸易与各国生态环境息息相关。2023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2011年至202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的平均温度高1.1℃。全球变暖增温速度显著,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冰川融化等一系列恶劣影响。报告还显示,2019年,在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22%来源于农业土地利用,作为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部门之一,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1],将在2050年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源[2]。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诱因,为了克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而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多数经济体正在积极推行减排方案,并签订《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除此之外,人们也开始探索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多的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来源,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与环境相关的。国际贸易作为连接世界的一项经济活动,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由世界银行数据可知,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从1960年0.25万亿到2022年50.73万亿,增长了202倍。然而国际贸易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Lin Jintai et al.(2014)[3]通过研究与贸易相关的中国空气污染物排放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发现中国很大一部分空气污染排放是由于制造供国外消费的商品引起的,2006年中国与出口相关的排放中约有21%归因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有关贸易对环境影响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个话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粮食进口对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的影响,遵循从理论到实证的逻辑顺序。首先,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的贸易数据,统计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进口趋势,深入了解中国粮食进口的国别差异和产品差异;其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粮食贸易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再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构建实证模型,以2001-2021年国家层面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分析保证实证结果真实可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包括六部分:
第一章:引言。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解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回顾分析了贸易与环境相关的理论;其次总结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研究;之后对农业生态环境指标进行了归纳;最后从研究结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文献简评。
第三章:粮食贸易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理。首先分析了粮食贸易影响环境的原因,并基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效应理论重点分析了粮食贸易与环境EKC曲线的形成机制。在分析环境效应理论时,除了传统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外,还根据以往研究纳入收入效应和管制效应。
第四章:粮食进口与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统计分析。首先,在粮食进口方面,对粮食从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行统计,根据粮食进口结构和进口国别进行比较,找出中国粮食进口特征,全面分析中国粮食进口现状及趋势;其次,在碳排放方面,从基本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角度统计贸易伙伴国的农业碳排放,对当前的碳排放进行简单概括,从农业碳排放构成和来源等方面比较各国生态环境情况。
.......................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产品贸易与环境的研究
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贸易的环境影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王孝松等(2022)[11]通过研究2001-2015年中国制造业贸易的环境影响时,发现中国进口贸易改善环境,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国际贸易改善行业污染排放的另一重要渠道在于资源再配置效应[12]。Bajona et al.(2012)[13]采用了二氧化硫、烟灰、粉尘、化学需氧量等四种指标衡量污染程度,在研究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时,针对隐含的贸易补贴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论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关税降低5%会使所有污染物增加约1%,但补贴减少5%可使部分污染减少1.8-11.6%。目前该理论在工业制造业部门发展的较为系统全面,但从农业角度研究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影响的文献还不多。农业作为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部门,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肯定的,那么农产品贸易是否会恶化或改善一国的生态环境呢?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得出了三种结论:农产品贸易对环境有利、农产品贸易对环境不利以及农产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
2.2 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
2.2.1 EKC的提出
库兹涅茨曲线最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uznets(1955)[39]提出,他发现人均收入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随后经济学家受库兹涅茨曲线的启发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这一理论最早在1991年得到了证实。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1991)[40]为了研究北美贸易协定下墨西哥环境是否会受到冲击,首次实证研究了人均收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影响生态环境,且两者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经济增长最初会导致环境退化,但在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后,环境质量开始改善。这一研究奠定了EKC理论后续研究的基础。
2.2.2 EKC的实证研究
众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尝试解释EKC形成机制,并使用多种方法验证EKC曲线,因指标选择、研究方法等不同,结论差异也较大。
环境指标方面,多数研究更倾向于选择空气污染排放作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层面看,Cheon Yu et al.(2019)[41]运用双方程模型研究2000-2013年十个独联体国家EKC曲线的存在性。贸易开放直接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总效应为负。Muhammad et al.(2021)[42]基于2001-2018年8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证实了EKC曲线的存在性,并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贸易会显著减少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从中国层面看,魏龙等(2016)[43]沿用传统EKC框架,利用2005-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SO2的EKC曲线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证实在资源型城市中人均收入与生态环境呈倒U型关系,出口贸易和FDI会加剧这些城市的污染程度。钟凯扬(2017)[44]在研究中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时,采用中国199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SO2、粉烟尘、化学需氧量进行EKC检验,发现EKC是否成立取决于污染物,在实证结果中只有SO2支持EKC曲线。
............................
第3章 粮食贸易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理 ......................... 18
3.1 粮食贸易影响碳排放的原因 ...................... 18
3.1.1 粮食贸易会增加碳排放 ............................ 18
3.1.2 粮食贸易会减少碳排放 ........................ 19
第4章 中国粮食进口与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统计分析 ........................ 23
4.1 中国粮食进口特征 .............................. 23
4.1.1 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 23
4.1.2 粮食进口结构失衡 .............................. 24
第5章 粮食进口影响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的实证检验 ........................ 32
5.1 提出问题与假设 ......................... 32
5.2 模型构建 ..................................... 33
5.3 变量选取 .............................. 34
第5章 粮食进口影响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的实证检验
5.1 提出问题与假设
中国入世以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进口贸易为主、全球供应链逐步完善的粮食贸易格局[81]。粮食进口是国际分工合作的客观需要[82],为伙伴国带去巨大外汇收益的同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实现了双赢。但国际上质疑中国粮食进口的声音时有发生,部分国外学者将巴西、阿根廷等国农业碳排放增加归因于中国粮食进口[6-8],意图制造不利于中国粮食进口的舆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粮食进口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不仅为反击国际上的质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家下一步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粮食贸易安全提供政策参考。
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展开研究。增加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魏龙等(2016)[43]、马进(2023)[52]借助EKC理论对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展开分析。无论是将贸易开放的一次项还是平方项纳入EKC模型,结果均支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83,84],但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非只有倒U型。Iorember et al.(2022)[85]、张欣等(2020)[86]发现了正U型EKC曲线。Sun et al.(2020)[87]、Pata et al.(2023)[88]认为贸易开放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贸易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此外,以往研究表明,影响农业环境的因素有多个,农业生产[89]、经济发展和电力消耗[32]等,同时,Naranpanawa(2011)[33]、Iorember et al.(2022)[85]研究表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不显著。粮食贸易伙伴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同时,第三章详细论述了EKC曲线的形成机制,笔者根据以上分析及机制提出以下假设。 H1:粮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开放度与碳排放符合EKC理论,且曲线形态呈倒U型。 H2:粮食贸易通过影响生产规模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H3:粮食贸易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H4:粮食贸易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回顾粮食贸易与碳排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2001-2021年15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通过使用FGLS模型,从整体、国家、产品三个角度对中国粮食进口与贸易伙伴国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长期看,中国粮食进口可以减少贸易伙伴国碳排放。通过使用FGLS模型对中国粮食进口和贸易伙伴国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粮食进口与贸易伙伴国碳排放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曲线形态呈倒U型,即贸易伙伴国的人均碳排放会先升后降。随着粮食贸易开放度的提高,长期看中国的粮食进口为贸易伙伴国带去了大量的外汇收益反而有利于伙伴国农业碳排放的减少。
第二,中国粮食进口对不同类型国家的碳排放影响程度不同。在第五章的实证检验中,通过对9个中高收入国家和6个中低收入国家分别进行回归,发现中高收入国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型,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已越过拐点;中低收入国家呈U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柬埔寨还未越过拐点。当前中国与美国、巴西等国的粮食贸易扩大有利于其碳排放的减少。
第三,中国粮食进口对贸易伙伴国碳排放的影响存产品异质性。在第三章中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现状,发现在中国粮食进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下,玉米、小麦、稻谷、大豆四种粮食中大豆和玉米的进口明显较多,尤其中国大豆进口对国际市场的倚重偏大,每年大豆进口额占粮食进口总金额的比重超过70%。因此,我们对玉米、大豆两种产品分别进行了产品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大豆进口的EKC曲线为倒U型,美国、巴西已越过拐点,即中国扩大从以上国家的大豆进口有利于其碳排放的降低;玉米进口的EKC曲线呈U型,中国扩大从巴西、俄罗斯、乌拉圭、美国和缅甸5个国家的玉米进口有利于其减少碳排放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