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探讨

时间:2025-04-24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

本文是一篇国际金融论文,本文采用2005-2019年的268个中国城市层面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计量分析,实证验证了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为了得到更加细致的结论,本文还进行了异质性研究,以考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城市资源类型下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其发展不仅使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而且还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3年政府报告中也强调“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难看出,中国正积极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使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跨国设施项目。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使其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此背景之下,中欧班列开通为中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其开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亚欧地区间的时空距离,发挥了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更促进了沿线各国间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产业空间分布的优化。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指出,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凭借其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良性发展上的优势,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点,决定了该产业必须紧密围绕于制造业进行空间布局(coe andtowmsend,1998),而两种产业是否能够协调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服务业发展更依赖于劳动力流动、知识流动和信息传播等高端要素流动,对地区连通性敏感度更为强烈(Shao et al,2017),显然中欧班列开通对该生产性服务业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探究了两个问题:1)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生产性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中欧班列开通后城市层面应该采取何种产业策略?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探究,本文以268个中国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具备的影响。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本文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分别进行探讨。具体来说,由于中欧班列特殊的“轴-辐”运营模式,可以根据所有城市与开通城市的球面距离进行分类,进一步探究不同距离下的城市可能存在的影响。此外,本文基于城市地理位置、发展状况以及城市资源类型分别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充分展现两者关联,最后依据研究结论为“中欧班列”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节首先介绍了中欧班列开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背景,提出了本文重点期望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中欧班列开通能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次,依据文章研究内容,指出文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文章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角度总结了文章创新点;同时也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数据的局限等。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本章节通过对中欧班列开通、产业集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三类文献的系统性整理,初步探究了中欧班列开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
第三章为中欧班列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欧班列”的政策背景、开通城市以及主要干线等方面,揭示我国“中欧班列”建设历程与发展现状。其次,从全国层面、东中西地区以及特定城市的视角,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第四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首先对可达性理论、区位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进行梳理,作为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基石。其次,在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文章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假说,即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影响。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中欧班列与产业集聚
一、中欧班列的经济效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彼此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环境、参与国际贸易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申现杰和肖金成,2014)。中欧班列作为跨国、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其开通效应可以直接体现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降低上,而且使内陆地区的货物可以更快、更经济地抵达欧洲市场,进而激发内陆地区参加国际贸易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陆城市“口岸化”的现象(裴长洪和刘斌,2019)。伴随着中欧班列的持续稳定运行,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并涉及到对外贸易、产业升级、投资活动以及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
纵观现有文献,中欧班列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文献更加注重中欧班列本身的意义。裴长洪和刘斌(2019)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改变了以海运为主的传统贸易形式,逐渐形成以海陆贯通的新型国际贸易模式,使内陆城市拥有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国际运输能力,增强了国际陆港的经济辐射能力,基于此肯定了中欧班列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王姣娥等(2017)认为在经过初期阶段的非稳定化、非规律化的组织运营后,中欧班列已经逐渐形成以兰州、郑州、和哈尔滨等多个枢纽为主的“轴-辐”运营模式,标志“中欧班列”建设正式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许英明等(2019)在研究中指出,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不仅构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新通道,还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重要集结点。同时,亦有文献注重研究中欧班列运营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马斌,2018;许英明,2020;徐紫嫣等,2021)。其二,中欧班列的经济效应。具体而言,这类文献主要研究中欧班列开通对贸易、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比如中欧班列开通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贸易环境带来了显著的改善,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市场空间(方行明等,2020;赵明亮等,2023;张祥建等,2019)。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动表现出一定水平提高,释放了中国内陆区域贸易潜力,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步伐(刘斌等,2022)。
...........................
第二节文献评述
首先,通过以上文献整理来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省市级为切入点,或者以微观层面的企业选址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成本效应、要素集聚效应、市场调整效应等因素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其次,文献中也指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不同区域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仍然存在争议,并且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交通基础设施,还未涉及到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内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后,在地区产业集聚的研究中主要以制造业集聚为主,少有学者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纳入研究框架。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跨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互动发展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欧班列开通为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对世界发展格局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探讨中欧班列开通的经济效应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目前,关于中欧班列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欧班列的本身意义,学者肯定了中欧班列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二是中欧班列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中欧班列的创新效应、贸易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等。就目前而言,关于中欧班列开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较为匮乏,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以城市层面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等方面评估中欧班列开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
.........................
第三章中欧班列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研究.........................11
第一节中欧班列的现状分析..........................11
一、中欧班列的政策背景.................................11
二、中欧班列的运行现状.....................11
第四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19
第一节理论基础......................................19
一、可达性理论......................19
二、区位理论...........................................19
第五章中欧班列开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24
第一节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24
一、模型构建......................................24
二、变量定义...............................24
第五章中欧班列开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一、模型构建
中欧班列开通城市不仅与非开通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上存在差异,而且开通城市在政策实施前后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为多期双重差分法(多期DID)提供了机会。多期双重差分法(多期DID)能够通过比较开通城市与非开通城市在政策前后存在的差异,以及开通城市在政策内部实施前后的差异,可以更为精准地评估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净效应。因此,本文将所有相关因素考虑在内,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验证:LQi,t=α0+α1treati,t×posti,t+α2Xi,t +λi+ηt+εi,t(5.1)
其中,LQ表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treat×post表示中欧班列是否开通;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λ、η和ε分别代表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干扰项;估计系数α1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欧班列”政策冲击前后的平均效应。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首先,本文通过对中欧班列开通、产业集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三种类别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关系。其次,本文从中欧班列的政策背景、开通城市、主要干线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中欧班列”政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且从全国层面、东中西部地区、特定城市三种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再次,基于可达性理论、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本文提出了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等路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最后,本文采用2005-2019年的268个中国城市层面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计量分析,实证验证了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为了得到更加细致的结论,本文还进行了异质性研究,以考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城市资源类型下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同时,基于特有的“轴-辐”运营模式考察中欧班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依据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研究假说。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欧欧班列开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印证了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具体来讲,在控制城市、时间效应以及纳入控制变量后,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确保了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排除了其他潜在因素的干扰。
第二,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而言,本文将所有城市划分为三个距离区间,发现中欧班列开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距离始发城市100公里以内,而200公里以内和200公里以外的距离区间并不显著。因此,中欧班列开通的生产服务业集聚效应主要在始发站周边。此外,基于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城市资源类型的分样本回归结果,中欧班列开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大城市以以下城市、非资源型和资源型城市等。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