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企业管理 > 正文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16-11-17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lgg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以来汽车已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但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据统计,全球制造业每年生产约 132 亿吨的有害及无害废物,占比超出全部污染物总量的 70%,废旧汽车是其中的主要固体污染源。跨入 21 世纪之后,全球矿产资源的紧缺及对改善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使再制造成为社会发展战略层面的理想选择。在国际范围内,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研究和实践已有超过 50年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提出,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的方式,推进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最终步入经济循环发展的道路。《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约管理,达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发展,从而降低对土地、能源、水等的消耗强度,增加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及效益。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民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取得了飞快发展,在当前世界各国汽车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中,中国处于领先地位。2013 年全年,我国共生产 2,211.68 万辆汽车,同比增长 14.76%;全年销售汽车 2,198.41 万辆,同比增长 13.87% [1]。至 2014 年末,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达 15,447 万辆,较 2013 年末增长了 12.4% [2]。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报废汽车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国际上习惯采取的 6%的汽车报废率计算,2014 年我国的民用汽车报废量已达到 926.82 万辆,庞大的汽车报废量将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虽然我国现阶段对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相比美国、日本、欧盟等再制造产业发展较早且成熟的国家,我国从 1999 年徐滨士院士第一次引入“再制造”概念计算,再制造业及相关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也只有 16 年,而批量化生产的实践就更加短暂。 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存在着法规制度不健全、行业管理欠缺、消费者认可度低等诸多因素,面临着市场培育、旧件回收、再制造产品销售等问题。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国外成熟的再制造产业发展经验,结合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所处产业环境,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路径设计,并在对上海废旧出租车进行再制造分析的基础上,对逐步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提出可行性实施对策。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再制造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已有 90 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再制造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美国研究再制造的学者 Lund Robert T.把再制造定义为:“把被损耗的耐用品通过拆解、清洗、检测、加工、组装、再次检测、调整等恢复到能够继续使用且低价格的过程。”对于再制造的价值,Lund 指出零部件再制造对节能环保具有重大意义,零部件再制造不仅提高了固体材料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产品的制造能耗。在再制造过程中,再制造产品消耗的能量是新产品生产过程能耗的 20%-25% [4]。 1984 年,美国《技术评论》开始倡导针对旧产品或报废产品进行再造循环利用或者运用翻新技术以再利用,同时把废旧产品的翻新生产过程称为“再制造”。Guide提出通过一系列技术,使旧产品修复到和新产品同等使用价值的状态,修复后的产品具有和新产品相同的性能,这一生产过程称为再制造过程[5]。 罗伯特将再制造定义为:通过对废旧产品采用一系列基础的工业加工程序处理后,利用再制造专业技术对零部件实施修复,使它们的质量水平与使用寿命与原零部件相同甚至超过后者[6]。 Michael  R.  Galbreth 等在一篇论文中将再制造定义为:将使用过的产品修复到可以二次销售的水平[7]。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指出:再制造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在节能、环保、优质、高效的基本准则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方式,针对废旧产品进行拆卸、修复、加工等一系列工业流程[8]。 根据国家发改委于 2013 年 1 月发布的《再制造单位质量技术控制规范(试行)》中的定义,再制造是对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
 
2.2 再制造产业流程环节文献综述 
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间的范畴,是指从事同类或具有可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群体。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主要包括零部件再制造生产企业(OEM 再制造企业、承包再制造企业、独立再制造企业)、回收拆解企业、销售流通企业、学研咨协机构(学校、研究所、咨询机构、产业协会等)以及设备仪器制造企业等。其相互关系如图 2-2 所示:学者们从生产企业的角度对该问题开展了研究。Savaskan  等对比研究了制造企业回收、零售企业回收和第三方企业回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最有效的渠道是通过零售企业进行回收[12]。在假设最初投入相同的前提下,樊松等得出:相比另两种回收渠道,第三方回收的优势最低[13]。关于混合回收渠道方面,曾斌分别从三个层面探讨了逆向回收网络的优化,首先是构造独立的逆向回收网络模型,其次基于正向的物流网络,构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最后研究了联合建立正逆向物流网络[14]。 
........... 
 
第三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概况 .... 21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历程 ....... 21 
3.2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现状 ........ 24
3.3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 37 
3.3.1 OEM 再制造商模式 ........ 38 
3.3.2 独立再制造商模式 .......... 39 
3.3.3 为 OEM 服务的承包再制造商模式 ......... 39 
3.4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存在的问题............ 40
第四章 国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及经验探讨 ....... 44 
4.1 美国市场主导路径 .... 44
4.2 日本立法主导路径 .... 47
4.3 德国企业主导路径 .... 50 
4.4 国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53
第五章 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的因素分析 ....... 56 
5.1 产业发展的视角 ........ 56
5.2 产业组织的视角 ........ 60
5.3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筛选 ....... 62 
 
第五章 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的因素分析
 
通过前述对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现状及国外该产业发展的经验探讨可知,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存在着多种影响其发展路径的因素。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兴起、发展及衰退的重要理论,其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侧重于对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分析。本章节从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当前的资源约束、循环经济的社会趋势及产业特点,以梳理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的因素。 
 
5.1 产业发展的视角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异,国家在制订阶段性产业指导路线时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在产业萌芽阶段,再制造的思想在学术及科研领域进行传播,再制造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大多数消费者了解并接受,再制造的理论处于浅层次水平。此时,需要国家出面,对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再制造研究进行科研投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在起步阶段,再制造商具备了基础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有一定的旧件回收及产品销售渠道。但从事此项业务的企业数量较少,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吸引力较弱。对比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产业,该阶段的汽车再制造产业链还远没有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利润率远远低于前者,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支持,出台便利再制造发展的措施。 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正处于过渡时期,国内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从事与再制造相关的试点企业及一定规模的产品种类,但多数企业从事此项业务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组织构架也相对简单。同时,消费者认知度低、市场监管缺失、技术研发成本高、社会融资困难等制约着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产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及配套网络体系有待健全,使此时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都还处在摸索阶段。 在再制造产业的成长、成熟期,其规模应当逐渐扩张,适当拉长产品线,逐步建立完善的制造和服务体系进行支撑。此时,规范的组织架构及运作流程逐步建立,企业运营日趋成熟和健全,整体产业实现规模化态势。 
...........
 
总结 
 
如果依据国际惯例,一个地区平均每 100 个家庭拥有 20 辆汽车就达到了“汽车社会”的标准,则中国已经接近汽车社会的范畴。和全球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在加速迈向汽车社会,享受汽车所带来的便利、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粗放型,这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制造”开始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升级,产生了一个新兴产业——再制造。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试点示范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行业的长期规划,发展道路仍未十分明晰,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整体产业远未成熟。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研究文献的认真查阅,整理并搜集大量的数据等资料以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并基于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尝试探索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路径。 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论文结合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实际状况,从发展历程、整体的产业链及产业内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主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概况等成功经验,对探索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路径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2)在深入剖析和总结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梳理影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产业路径选择模型。 
(3)以上海市废旧出租车业作为探究再制造产业路径的切入点,对其进行废旧发动机数量预测、经济效益分析等,得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根据研究的内容,在论文第七章提出以上海市废旧出租车业为再制造切入点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再制造的路径发展具体对策。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