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创业管理 > 正文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5-10-12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lgg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人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而招聘是为企业带来所需人才的最重要途径(Rynes&Cable,2003)。首先,即使在不紧缺的劳动力市场,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些很难填补的空缺,企业必须努力吸引人才,来填补这些空缺(Ployhart,2006)。第二,最优秀的人才有很多选择,深入调研和对比各个企业后才会做选择。所以企业为了获得这些优秀的人才必须参与到“人才战争”中(Chapman, Uggerslev,Carroll, Piasentin, & Jones, 2005)o第三,随着老龄化趋势,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当下我国正面临着从生产型社会到知识型甚至创新型社会转变的高速发展期,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要打破体制壁查、扫除身份障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扩张,直接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高等教育越来越实现大众化。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749万人,15年期间增长了将近六倍。这一庞大群体的知识型新生代,无疑已经成为了企业人才竞舍的必争之地,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化环境下,有着良好知识储备,创新视野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无疑具备了为企业创新,快速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吸纳,已经成为企业人才拓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


1.2间题的提出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些公司产生更加强烈的偏好,而对于另一些公司则不偏爱。现有对于择业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研究不同的个体如何选择不同的公司(如 Wayne & Casper, 2012; Madera, 2012; Avery 等,2013),然而对于个体自身择业偏好差异的研究非常少。在关于求职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求职者在受到应聘后的企业员工留存率、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等(如Moser, 2005; Wanous, 1992; Williams,Labig, & Stone, 1993; Zottoli & Wanous,2000)。针对于入职前的过程,包括求职意向等研究的较少(Barber, 1998; Rynes& Cable,2003)。对于影响公司或组织招聘期间吸引力因素的研究也非常少。实际上,对于招聘过程的研究对于求职者和企业两者都非常重要。对于求职者来说,了解自身的求职过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其理性求职;对于企业来说,对于招聘过程的了解能够使得企业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运用渠道和资源去吸引适合自己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的构念在提出后学术界并没有对择业信息源包含的内容进行统一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择业信息源,如根据信息源的内外源、传递信息的正负面以及是否由企业掌握三个角度进行研究(Collins & Stevens, 2002;Jaidi, 2011) 在研究成果上,不同的学者对于择业信息源对于企业吸引力的影响也持不同的意见。如Van Hoye and Lievens (2005)认为招聘广告和正面的口碑评价都能够提高企业的求职吸引力。然而在另一些研究中,招聘广告却不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求职吸引力,而口碑是企业求职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择业信息源的研究成果上差异较大,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
…………


2理论综述


2.1大学生择业研究视角综述
择业即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择业包括了个体对企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一系列考虑后的选择过程(杨松,2003)。关于择业的内涵最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于Barber (1998)的研究。Barber认为,从应聘者的角度来看,择业包括了三个阶段。阶段一是大量搜寻和了解,以试图获取多个企业的企业自身概况和招聘信息。在这一阶段中,应聘者和招聘者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个人接触。阶段二中求职者变成职位申请者。应聘者参与各项招聘者组织的笔试面试,并最终获得录取或被企业拒绝。阶段三中应聘者最终抉择阶段。应聘者在此阶段需要决定是否接受一个公司的录取。根据这三个择业阶段,学者们将择业阶段最后具体化为三个择业结果,总结如下:(1)求职意向:应聘者向一个企业递交求职申请、参与企业实地参观或参加笔试面试的意愿强烈程度(Chapman etal.,2005, P. 929)。(2)求职行为:应聘者实际向业递交求职申请、参与企业实地参观或参加笔试面试的行为(Van Hooft, Jones, &Bom,2005)。(3)求职选择:应聘者是否接受一个公司的录取(Chapman etal., 2005)。赵讳(2008)对择业进行了划分,认为直接择业和间接择业是大学生择业的两种方式。直接择业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就业,是指大学生参与各类招聘活动,包括校园宣讲活动、亲友推荐工作、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等直接进入单位获得工作机会的择业方式。间接择业是广义上的择业,指大学生并不直接参与招聘活动,而是继续深造,考研、攻读第二学位或者出国留学等等。
………..


2.2择业信息源的相关回顾
求职者在求职阶段会接触到大量的择业信息源。而关于求职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求职者应聘到企业后的员工留存率、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等方面(如 Moser,2005; Wanous, 1992; Williams, Labig, & Stone, 1993; Zottoli &Wanous, 2000)。针对于入职前的过程,包括求职意向等研究的较少(Barber, 1998;Rynes&Cable, 2003)。国外一些学者曾对求职阶段的择业信息源进行研究,但择业信息源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少见。在求职阶段,个体往往会接触到非常多的择业信息。这些择业信息可能来自于家人、朋友、学校、社会组织、媒体等多个信息源,并且这些择业信息可能传递的是企业的正面信息,也可能是企i的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是否会影响个体职业的选择,又如何影响个体职业的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却并没有受到太多学者的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如何更好的吸引人才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议题,也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择业信息源(Recruitment-related Information Sources)概念由 Barber 在 1998 年首次提出。Barber将择业信息源定义为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吸引力,将企业作为雇主形象的特定信息传递给目标潜在应聘者的渠道。由于择业信息源的构念在提出后学术界并没有对择业信息源包含的内容进行统一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择业信息源。如Collins和Stevens(2002)曾将择业信息源定义为四种择业信息渠道:招聘广告、赞助活动、正面口碑和正面新闻报道。Jaidi等(2011)从大学生择业的角度,加入了校园活跃度这一择业信息渠道。
…………


3模型构建与假设 ..........39
3.1研究构思.......... 39
3.1.1研究模型的提出.......... 39
3.1.2相关概念内涵.......... 40
3.2研究假设.......... 41
3.3假设汇总.......... 46
4实证研究设计.......... 49
4.1问卷设计思路.......... 49
4.2变量测量.......... 50
4.3预调研和问卷修改.......... 55
4.4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64
4.5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8
5 小结.......... 77
5.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7
5.2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82
5.3实证检验小结 ..........103


5实证检验


5.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部分将对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择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中的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的有效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汇总在下表中。从表5.1中可以看到,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的有效样本量为648个,而控制变量的有效样本量为216个,这是因为对于216个有效被试中,每个被试都填写了三个公司对于本研究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的情况。在后期实际相关和回归分析中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时,仍然根据216个有效样本量进行分析,只是所有的648个数据汇总于多层线性模型的Level 1,而216个数据汇总于多层线性模型的Level 2。从均值上看,校园信息源的均值略低,而网络、口碑和新闻信息源的均值均高于5。说明被试所选的三个企业在校园活跃度上总体表现一般,而在网络活跃度、口碑和新闻上均较为活跃和正向。从择业意向上看,均值为5.96,一部分原因是被试所选的三个公司更可能是自己平日比较关心的三个公司,所以择业意向相对会较强。在择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上,均值差异不大,标准差在1左右。对于内控型、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的考量发现,内控的均值比较高,为5.12,说明感知自己为内控型的被试占较多数,而机遇和优势的他人均值约为4,与李克特七点量表的中值较接近,说明被试在对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的感知上分布较为均衡。

………..


结论


本研究对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进行探索,将计划行为理论融入到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中,同时考虑了不同个体的心理控制源对其择业意向的调节影响。首先回顾了关于择业信息源、计划行为理论、择业意向和心理控制源的研究成果,然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楔型和相关假设。根据研究模型和以往的研究,本研究进行了量表的设计,并进行预调研。通过对预调研的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确定量表的信度,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了量表的效度。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得到确认以后,本研究开始进行正式调研并收集到了 216份有效样本,并对量表进行了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接着再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充分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来对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以检验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于择业意向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控制源对整个影响过程的调节作用。本章将会结合预调研和正式调研的结果,根据第四章的信度效度分析部分,以及第五章的实征检验部分,对于分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包括对各个变量结构模型的讨论,对相关和回归结果的讨论,以及本研究可以带来的理论启发和实践启发。最后在本章末尾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