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思考

时间:2022-08-08 来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国际金融论文,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的电信部门来说,国内市场被三家运营商所瓜分,这导致我国的电信市场竞争程度偏低,垄断程度太高,这其中固然有国家经济主权安全的考虑,然而随着国内电信服务业务价格居高不下,通信技术、网络平台建设均落后于国外,国内对于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电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拉大了通过外电信企业的竞争力差距。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国际分工的根本特征与变化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而全球价值链的表现就是使得供应链被拉长,国家之间通过外包、投资、离岸等形式开展国际分工协作,一件产品是由各国共同参与完成、共同瓜分利润的过程。而在这一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性服务贸易同样通过投资、外包、离岸等形式为产品提供附加价值,货物生产价值链得到了生产性服务价值链的有效支撑,生产、服务相互融合、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当前“贸易—投资—服务”三位一体的新世纪贸易,而服务全球价值链目前变成了服务贸易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而服务贸易所涉及的标准、法规等非关税壁垒,也正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重要桎梏,如何促进服务自由化,推动贸易通关便利化也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重要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国际生产分工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国际运输交易成本日趋下降,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日渐提高,国际供应链日趋完善,以碎片化、分散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日趋成熟。在这一背景下,商品生产的各个增值环节(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组装、营销等)逐渐分散开,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流程,构成了跨境交换和价值创造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与投资,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交易活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将其产品和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输出到其他国家,经过加工之后再出口,形成最终产品并产生市场价值。参与其中的国家和企业均是价值的贡献者,同时也是利润的分享者。由于涉及到中间产品的多次跨境折返,因此使用传统的总量分析法必定会造成“重复统计”和“贸易扭曲”的问题,一国可能进出口总额很高,可是真正由该国所创造的价值却很小,例如中国是“贸易大国”却不是“贸易强国”。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Gereffi是最先界定“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的,他指出全球价值链指的是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利润的分配等。①Feenstra(1998)指出在国际分工当中,需要将“垂直一体化”与“贸易一体化”相互放在一起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如果想要得到更大份额的垄断租金,就必须将生产中的边缘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生产的全球化。Jones&Kierzkowski(1990)认为,国际经济已经被分割为若干生产区段,服务就属于其中一个中间投入区段,包括金融、保险、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运输等各种服务投入,而各个不同的区段相互连接时会产生对服务投入的需求;①在2001年进一步拓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国际的片段化生产分布于全球,而将各个生产片段连在一起的纽带与黏合剂就是形形色色的服务,并进一步提出服务产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属性。
从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开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考察全球价值链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方法。Hummels,etal(2001)利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ss”来研究国际垂直专业的分工水平,②从而可以将服务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品”来参与全球价值链当中;这一方法被很多学者所采用的,例如CCER课题组(2006)③、文东伟和冼国明(2010)使用垂直专业化指数测算了我国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④对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采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开展的,这样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示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包括欧盟研制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OECD—WTO共同研制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TiVA)。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的概念国内外并不统一,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Machlup提出,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能够产生新知识的行业。随后,1966年Greenfield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更新和丰富,他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由服务业企业、非盈利机构、政府等为生产部门而非消费部门所给予的服务。Marshall&Wood(1987)认为它是以满足制造业或商业部门中间需求所提供的一种服务。Coffey&Bailly(1989)、Shearmur&Doloreux(2008)也提出了相近的观点,指出它是在商品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提供中间需求服务的各个服务部门。
国内的学者定义方面,李江帆、毕斗斗(200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以中间服务投入需求为目的,通过向生产过程中进行服务投入,以满足生产扩大和商业运行的一种服务。①王晓玉(2006)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生产和经营的扩大,而进行的一种服务投入活动;②裴长洪、彭磊(2007)指出生产性服务并非针对消费者的最终服务需求,而是一种由市场提供的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中间服务投入。
总体上来看,国内外各学者的定义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实现制造业的生产,而向其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部门机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1.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即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对重商主义贸易观点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财富增长的路径—“劳动分工学说”,即财富增长的表现在于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实际商品的数量,而实际消费水平提高的源泉在于社会商品供给能力的大小,社会商品供给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分工、社会分工的程度和规模,而分工的规模则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因此,只有通过国际贸易才能扩大市场规模,进而实现财富的增长。
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里程碑式著作《政治经济学的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其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2╳2╳1模型,即2个国家(A国和B国)、2种商品(X产品和Y产品)和1种要素投入(劳动),其理论出发点在于劳动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产品数量,而生产成本则是指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占用的劳动力、时间,劳动生产率同生产成本互为倒数。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上的,集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a)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b)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c)劳动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d)规模收益不变; (e)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f)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g)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劳动生产率差异); (h)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第3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一般分析 ...................... 29
3.1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 29
3.1.1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 29
3.1.2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阶段 ............................ 30
第4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一般分析 .................................. 51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 51
4.1.1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2001年中国入世前 ................. 51
4.1.2  2001—2006年的入世过渡期阶段 ..................... 52
第5章  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 61
5.1  模型与数据说明 ......................... 61
5.1.1  GVC参与度指数(GVC_Participation) ............................ 61
5.1.2  GVC前后向关联度 ................................ 62
第8章  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价值流向
8.1  模型与数据说明
根据王直、魏尚进和祝坤福(2013)的研究结果,①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三国投入产出模型,从而可以将三国间的中间产品流动按照产地以及需求的最终目的地开展分解,其分解结果能够反映国家之间产业的最终产品供给而吸收的组成部分。这一模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将总产出分解为各个不同的最终需求,也就是说完成了双边中间产品贸易的完全分解。
以中国、美国为例,其模型具体内容可以表示为如下过程:在三国模型中,由C表示中国,U表示美国,N表示世界上其他国家。因此,以分块矩阵表示为:
ZCU表示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被美国所使用的部分,即中国各部门中间产品出口至美国的部分; ZCC表示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的国内使用的部分; ZCN表示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使用的部分; ZUC表示美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被中国所使用的部分; ZUU表示美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的国内使用的部分; ZUN表示美国生产的中间产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使用的部分; ZNC表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中间产品被中国所使用的部分; ZNU表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中间产品被美国所使用的部分;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第9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之前的分析可知,美国作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大国,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竞争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优势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找到中美之间的差距,也能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不足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与对策。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优势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9.1.1  我国GVC地位低于美国
从GVC参与度、GVC前向关联度、GVC后向关联度、GVC产业演进系数四个指标来看,我国的通信、计算机服务的GVC参与度最高,运输仓储等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的GVC参与度也较高,这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与国际化地位都在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其余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参与度均比较低,尤其是金融与保险、商务服务业的参与度均较低,而相反的是,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参与度都在持续下降,这表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过去以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的服务业优势已经难以为继,正受到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冲击。美国则正好相反,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在金融与保险业的参与度仍然较高,这与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吻合,而在高技术服务部门中,凭借其领先的信息技术优势,美国在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参与度比较高;在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中的参与度均较高,这些都表明美国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开放度较中国更高。
从GVC前向相关联度看,中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关联度较高,包括信息与通讯服务、商务服务、运输与仓储等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中的关联度也较高。这表明我国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尽管当前的前向关联度还有提高的空间,但却正在以中间投入的形式与全球价值链逐步融合;而同样的问题是,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GVC前向关联度较低,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份额,而金融部门的GVC前向关联度则非常低,这表明我国在金融领域以中间产品形式所贡献的价值仍然很低,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还不是金融强国。而反观美国,各类生产性服务部门的GVC前向关联度变化不大,只有金融部门的GVC前向关联度在2008年前后出现了由升变降的转折变化,这表明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削弱,同时也说明了美国尽管聚集了全球金融资本,但这些资本并非都参与到了全球的制造服务化进程之中,而更多地是基于逐利和财富配置原因流向了美国。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