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贸易 > 正文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思考

时间:2022-06-24 来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认为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环境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 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利用科技自立自强去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而越南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越南,全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地处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接中国的广西、云南两省,西交老挝、柬埔寨两国,紧邻南海。越南既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亦是东南亚国家中受到中国影响最深的国家,它与中国有着千年的渊源。
有正史记载的中越关系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郡县时代”,约为公元前 214 年至公元 10 世纪中叶,越南又称这一时期为 “北属时期”。当时越南的中北部、北部皆为中国的郡县,受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二是邦交时期,公元 968 年(宋朝初开宝六年),越南成为了中国的藩属国,双方保持亲密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这种邦交关系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的 1885 年;三是殖民时期,1885 年《中法新约》使得中国丧失对越南的管理权,此后将近 100 年,越南与中国皆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四是睦邻时期,1950 年中越两国正式建交,虽然两国关系在中间出现过波折,但是自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全面。2004 年越南提出“两廊一圈”建设,紧接着中越于 2008 年明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 2010 年成立,李克强总理也在 2013 年提出中国-东盟从黄金十年过渡到钻石十年,同年 9 月、10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其后,中越在 2017 年联合声明要共同落实好《中越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2017—2021)。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经贸关系的日趋紧密。越南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的国之一,因此,发展中越经贸关系是两国互惠共赢的明智之举。
经贸关系的发展必然体现在贸易量的增长,而贸易量的增长则存在着贸易结构的变化。货物贸易结构,又称商品贸易结构,它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组成情况,可以反映出该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工业化程度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中越货物贸易量从 1991 年的 0.32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1168.7 亿美元。从贸易关系看,截止 2019 年,中国已经连续16 年位居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越南也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国,并且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关于货物贸易结构的研究
1841 年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转换理论”,即一国只有本国产业结构改善,竞争力提高,才能优化国家贸易结构。Raymond Vernon(1966)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工业国家要将贸易结构的变化与国际市场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国际市场带动本国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Mazumda(1996)将索洛模型与资本积累理论结合,认为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大的。Michaely(1997)提出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分配、技术转移等途径可以在出口贸易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加快贸易结构的优化。Head&Ries(2001)通过研究制造业在 1966-1990 年间的相关数据,提出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互补性,且不同产业间存在差异。Rajan&Zingales(2003)研究发现不同行业对金融发展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对金融发展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他认为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Yuriy,Monika(2013)用理论结合经验的方法验证了金融约束阻碍了一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所以该国可以通过推动金融发展,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来鼓励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生产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从而达到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目的。Sompote Kunnoot(2018)考察了泰国经济,认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联动关系,贸易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产业结构深化。Marks Andrew(2020)从澳大利亚的角度研究了中澳贸易结构,认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结构显示了初级产品的主导地位,而从中国的进口结构则反映了对制造业商品的过度依赖。Md Faiz,Pushkar Maitra(2021)运用 n-Firm 集中度和 Herfindahl-Hirschman(HH)指数计算了孟加拉国贸易结构的集中度和多样化,并且他认为越南和泰国存在同样的问题。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由于主体先天的要素禀赋或者后天的学习创新而产生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和相对合作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它用更为普遍的方法解释了贸易的产生与利得,拓展了绝对优势理论。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一国应该只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获得它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能够在满足各国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各国福利水平。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绝对成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书中认为由于各国生产技术的差别使得产品价格和成本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比较优势,各国逐渐通过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
赫克歇尔和俄林则认为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影响了产品价格和成本,进一步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制成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满足国内需求,提高福利的同时也优化了资源配置。其实要素禀赋理论就是把单一的劳动生产率这个因素作为比较优势扩展到了土地、资源等都作为影响贸易的比较优势。20 世纪 80 年代,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将规模经济引入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的相互作用引起了产品差异,拓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新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严密的假设为基础的,比如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模型分析的都是以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情况(即 222 模型),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由此产生。新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及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 J×N×M 贸易模型。
新生产要素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信息、人力资本、管理等也应该作为新生产要素纳入国际贸易分析中,该理论可以解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技术差距理论在 1961 年由美国学者 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技术应该属于第三种生产要素,独立于劳动和资本,进而研究技术差距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该理论将国际贸易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差距阶段和低成本阶段。在一开始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创新国出口其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模仿国(进口国)的模仿,该种技术优势会被慢慢削弱,从而由该技术优势引起的国际贸易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将由新的成本优势重新决定贸易流向。技术差距理论属于动态贸易理论,它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1963 年道格拉斯和 1966 年胡佛鲍尔分别模仿时滞来支持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技术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但是该理论存在传递性难的问题,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额利润,技术创新国肯定会采取技术垄断或者技术封锁等措施阻碍模仿国学习,并且国际间的技术转让,本身就存在着风险高、投入大等问题,也会影响模仿国的模仿时间。
第三章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现实考察 .......................... 13
3.1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规模变化分析 ..................................... 13
3.1.1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的基本情况 ....................................... 13
3.1.2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的紧密度分析 ................................... 14
第四章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分析 ..................... 24 
4.1 产业内贸易 ................................................ 24
4.2 竞争性分析 .......................................... 27
第五章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5.1 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31
5.2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
第五章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说明
为了分析中国对越南进出口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选取 2003-2019 年共 17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 Stata15 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代表了较高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反映了一国的科技水平,且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越货物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选取中国对越南出口(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和占中国对越南出口(进口)货物贸易总额之比作为衡量中越货物贸易结构变动的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第二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贸易结构的问题,根据理论基础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技术差距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产业结构变化理论等理论是影响货物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依据。综上,参考相关文献选取的影响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的指标分别是:显性比较优势系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R&D 投入与 GDP 之比(研发投入与 GDP 之比)和贸易开放度。变量具体说明如下:
显性比较优势系数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该国(或一个地区)出口总额比重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总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之比,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系数是动态变化的。
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以用来反映两个国家间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近些年来,中越经贸合作不断优化,双边贸易额从 2003 年的 46.4 亿美元增加至2019 年的 1620 亿美元,两国经贸前景良好,贸易联系呈现逐年紧密的态势,两国货物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中国对越南的货物贸易结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2003 至 2019 年间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变化幅度不大,但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变化幅度非常大。从2015 年开始,农副产品、初级产品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降低,中国从越南进口的主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对越南出口的主要是机电、通讯设备、电机等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两国货物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2000 年前,中越货物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自 2000 年以来,中越两国相继加入世贸组织,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中越两国的贸易壁垒大大削减,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上升。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和越南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货物多有重叠,但其实经过第三章 HS 编码分类的具体分析会发现,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中往往充当加工者的角色,中国通常从越南进口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机电元件等产品,通过再加工的方式,加工成技术附加值更高的机电产品再出口越南和其他国家。比如中国从越南进口价值 16.7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经过再加工,向其出口价值 42亿美元的该类通信设备。这既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也促进了中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