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贸易 > 正文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探讨

时间:2021-08-31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观点,测算进口中间品的质量和关税税率等指标。并利用中国固有的贸易政策背景,划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使得二者在政策冲击前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运用双重差分法,得出结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后,的确显著实现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并通过稳健性检验证明了实证模型设置较为合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新的国际形势下贸易瓶颈越发显著,为了寻求新的贸易合作契机,区域合作组织建设下的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开展加快了合作区域间贸易互通的步伐,各国的贸易往来也更为密切。中国也加快了融入贸易自由化的步伐。2007 年,党的十七大会议明确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性,第一次将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意义上升到国家高度。之后,党的会议上多次强调提高该政策的实施效率。至2020 年底,全球执行中的区域贸易协定达到 305 个。在全球潮流中,中国发挥着贸易大国的价值,从未停下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落实脚步。根据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的“十三五”时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情况可知,中国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工作,新签署了毛里求斯等 5 个自贸协定,并积极推动中日韩等 10 个相关贸易谈判。截至目前,中国签署 19 个自贸协定,合作国家和地区共计 26 个,且已生效协议为 16 个。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于 2020 年末签署,贸易潜力大且涉及人口广,涵盖我国每年 1.4 万亿美元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①。
在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中,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性近年来引起学者关注。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系统中不处于上游,且承担的工作以加工组装为主,很多核心的技术和生产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故而中国的中低端劳动力对国际市场吸引力大(毛其淋和许家云,2017)。另外,本土国家对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往往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当国内企业进口国外中间品,在对于这些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或改进的流程时,不仅汲取国外先进技术,也增进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加工组装等流程的就业需求,也缓解了就业压力。新增长理论的观点之一是,中间产品的质量提高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的升级,而进口中间品质量这一观测指标也是衡量贸易水平的尺度。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法。基于中国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贸易合作的背景,将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伙伴国家或地区作为全样本,把中间品设置为两个组别,即一般和加工贸易两类样本。并考虑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展开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同时对于某一自贸区作为特定区域市场子样本进行双重差分实证分析,从而探究自由贸易区政策如何作用于中国整体进口中间品质量及其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中间品两类产品影响的差异所在,得出结论和建议。
(2)比较分析法。一方面,按照进口贸易方式和征税情况的不同,对一般贸易中间品进行分析,而加工贸易样本进行对比,不同样本受到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影响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将特定区域市场进行分样本分析,与整体区域实证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效果。
图  1-1   技术路线图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研究综述

2.1 中间品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学者对于影响中间品质量的可能条件或因素划分,主要从三个角度考虑:与中间品价格紧密相关的关税汇率波动因素、与企业运营状况相关的研发活动以及随国际形势等诸多原因影响的进出口贸易因素。
2.1.1 价格角度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间品质量时,关注到价格的因素。从价格刚性出发,Basu(1995)提出商业周期宏观模型,通过该模型为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新思路,认为企业生产中决定中间品质量的往往是生产成本与售卖价格,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入产出结构和价格刚性。从生产增值角度,Bell & Yhi‐Min(2007)借鉴索洛模型,利用中间品的产出来源是增长过程中产生的  “剩余”这一假定,探究中间品质量的测算方式,即残差实际上取决于生产函数中的因变量和价格指数,因变量选择增值而非总产值。Bjoernerstedt et al. (2007)  同样认为价格是影响中间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这篇文章基于市场理论,通过探究在中间商品市场中买方与卖方的市场行为和谈判模式来研究,同时考虑了资本集中度和销售集中度。从价格波动层面,Kiyotaka  et  al.(2016)关注特定行业的价格波动状况,研究其波动指标对中间品质量的影响,发现这些价格波动与公司内部贸易增长、货币选择和交易商品特征有关。
国内学者研究则主要从关税和汇率角度考虑。在汇率层面,孙少勤、左香草(2020)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作用和相关效应。根据实证结果和推论,第一层次,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进口中间品质量的系数均大于零,且人民币汇率和中间品质量的交叉项系数为显著正值。第二层次,企业的生产率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成立年限、FDI 和企业规模数目等。从产品关税角度,曹建民、曹兵海、张越杰(2015)聚焦中国养殖业中的牛肉产业链,建立实证模型,探究牛肉供给趋势对进口牛肉中间产品的影响作用,考虑自由贸易区关税下调对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可能效应。实证显示,自贸区的关税削减没有导致相关伙伴国家向我国出口数量过多的牛肉,随着进口成本下调一个百分点,出口到中国的牛肉数额将上升 2.2 左右个百分点。
.............................

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间品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
学者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时,主要分为三个角度:贸易理论研究角度、贸易效应角度和产品质量角度。
2.2.1 贸易理论角度
国外学者研究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大样本,探究自由贸易的利弊。Vos  R.(2006)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而言,自由贸易的存在主要是能够输出利益的。文章比较了拉丁美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自由贸易活动,基于中间品的贸易情况进行论述,扩充了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活动的理论论述。Domingues et al.(2008)通过阐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间品市场的影响,从贸易弹性指数角度分析中间品贸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贸易弹性和国际竞争力情况。
中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从文献梳理方面,武亚楠(2019)进行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综述研究,具体阐述内容从发展背景、契机、目的和成效、限制性展开。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中国-东盟 FTA 的建设是有利于双方发展且可持续的。但目前关于东盟-自贸区研究的文献不成体系,呈现出内容不深刻、内涵不深入、研究不集中的弊端。作者首先从法律层面梳理政策,接着分析该自贸区的合作结构和产业链条,然后分析贸易效应,并指出自贸区的相关文献特征和局限,整理较为全面。从原产地规则角度,李青益(2020)立足中国-东盟 FTA,首先明确原产地规则的作用和价值,提出在新的贸易背景和磋商手段下,国家之间应大力发展贸易自由化和政策优惠互通。作者建立了引力模型,关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特征和贸易水平,实证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原产地规则的作用。得出结论,由于所规定的规则限制,中国和东盟双方在发展流通贸易时都受到较强限制作用,且其限制约束在不同的贸易流向上作用程度大小不一,进口流向的约束作用比出口大。
图  3-1   2001-2013 年中国生产中间品产值波动图(单位:亿美元)
图  3-1   2001-2013 年中国生产中间品产值波动图(单位:亿美元) 
.........................

3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中间品生产及贸易分析 .................. 17
3.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中间品生产分析 ..................................... 17
3.1.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分析 .................................. 17
3.1.2  中间品生产分析 ............................. 19
4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
4.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的机制分析 .................................. 32
4.1.1  成本效应 ...................................... 32
4.1.2  产业关联效应 ................................ 32
5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40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 40
5.1.1  进口中间品关税数据说明 ............................ 40
5.1.2  进口中间品质量测算 ............................... 41

5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中国自 2007 年确定自由贸易区战略为国家政策,与 26 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 FTA协定,体现了中国推动贸易自由化的稳步发展,通过关税削减实现合作共赢。本文设置 2007 年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政策冲击,结合施炳展(2016)的做法划分样本为一般贸易中间品(实验组)和加工贸易中间品(控制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
本文选取 22 个样本国家和地区,所选择数据库涉及中国已签署并生效的自贸协定14 个,包括格鲁吉亚、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东盟、中国香港和澳门。其中,鉴于本文选择的时间段为2003-2013 年,毛里求斯与中国的自贸协定于 2021 年初刚刚生效,受到政策冲击的影响几乎为 0,因此尽管该协定已生效,但不计入数据统计考量。而对于部分已生效协议涉及的自由贸易伙伴,尽管这些国家的协议生效时间是在 2013 年后的,也将它们考虑在内,原因有二:一是考虑到这些国家中很多都是原本与中国在协议前就存在贸易优惠或减免政策,自由贸易区伙伴关系只是通过协议进一步落实,进一步降税,故 2007年的政策冲击对它们同样产生影响,因此也纳入其中;二是本研究选取的实证样本是与中国存在自由贸易伙伴关系的地区样本,已与未签订协议的国家产生对比效应,因此协议生效时间不影响将它们作为样本。其次,《亚太贸易协定》涉及中国、印度、老挝、韩国、蒙古国等,其中多数国家已和中国在其他自贸协定中计入统计,而一方面该协定中的关税减免实施时间为 2018 年下半年,受政策冲击影响较低,另一方面蒙古国的相关关税减免直至 2021 年 1 月 1 日才开始施行,因而该自贸区不列入实证统计。另外,新加坡不仅与中国之间达成自贸区协议,并同时参与东盟自贸区,以下实证中对新加坡不进行重复运算。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该政策冲击对进口中间品产品质量的效应。研究阐述了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发展状况,将进口中间品细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并指出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其他相关要素对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本文参考相关学者的观点,测算进口中间品的质量和关税税率等指标。并利用中国固有的贸易政策背景,划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使得二者在政策冲击前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运用双重差分法,得出结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后,的确显著实现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并通过稳健性检验证明了实证模型设置较为合理。具体结论如下:
一、根据贸易类别的差异,将贸易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这一细分是基于中国的固有贸易模式和政策,加工贸易本身占据比例大,且在海关进口商品时往往对其进口产品免除关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双重差分,可以度量我国一般贸易中间品进口受到中国自由贸易区影响的作用,即测度中国 FTA 战略本身的综合政策效益。
二、进口关税的下降提升进口中间品的质量。其一,进口税率下调,贸易成本降低,企业增强进口优质中间品的需求,对进口的高质量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与研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以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其二,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质量升级是通过竞争效应开展的,导致国内产品及出口品等一系列质量的升级,有利于中国整个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在相应政策优惠中,加大对国内制造企业或生产行业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国生产企业效率提高,增加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