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下的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人力资

时间:2020-09-02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联系,当家族遭遇外来侵犯时个体将会本能地采取进攻或者防御行为,以此来保护家人与家族共存亡。虽然这种浓厚的亲情观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家庭亲情在利益纷争面前不再那么纯粹(何君安等,2013)[110],但是个体的家族亲情维护意识仍然存在,当家族安危受到威胁时受潜意识的驱使个体会本能地表现出“护短”行为,家族成员会暂时抛开一切利益纷争,共同抵御外敌。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络极其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者,新闻媒体对时事的报道迅速而决绝,中兴通讯被禁、联想 5G 投票旧案、鸿毛药酒、广厦俱乐部、滴滴出行等组织面临的危机事件引起广泛舆论关注,对于组织来说极微小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使自身面临严峻的舆论危机和组织生存压力。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性的年代,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大都是由于企业未能度过接踵而至的行业冲击所带来的企业危机,危机的紧迫性和实效性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必须采取有力高效的危机处理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协调组织内外的资源,利用一切方式和手段去改变组织的被动局面。作为危机管理中间环节的危机处理,其过程的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形式的多变性、灵活性使得组织危机处理没有具体详尽的章程可寻,也正是如此组织危机处理相对于危机预防和危机学习而言更加神秘难测、更具有挑战性。恰当的危机处理能使组织在面临危机时高效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危机处理,将危机转化为企业的新机遇(高恩新和赵继娣,2017)[1]。 
目前,国外学术界从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行为和内部因素三个视角对组织危机处理进行了相关研究。Proust(2005)[2]和 Giddens(1982)[3]利用社会进化学说,从宏观基础设施维度分析危机发生的社会情景,认为发展中国家组织危机爆发的原因包含社会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水平不匹配、竞争压力加大与预算紧张、社会道德价值日益边缘化。西方发达国家奉行自由市场观念,无政府状态使得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危机频发成为必然(Richardson  和 Curwen,1995)[4]。组织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行为主要从传播规范、传播机制、说服策略和传播动态等视角进行研究(Bentley,2017)[5],传播规范视角认为,危机管理应该着重研究危机的整体规划以及不同危机阶段的信息需求状况(Watson 等,2017)[6](Aljuhmani 和 Emeagwali,2017)[7];说服策略视角认为组织危机发声应进行有效的沟通,结合当地文化使用非专业术语向外界传播信息(Johansen等,2012)[8];传播动态视角以危机公共话语为研究对象,认为组织的话语决定组织后期采取危机处理的方案及其实施(Ye 和 Ki,2017)[9]。基于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视角、文化视角和个体视角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危机视角认为技术所隐含的潜在危机的爆发具有滞后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发的破坏性很强(Pauchant 和 Douville,1993)[10];文化视角认为,文化韧性与耐力决定组织是否能够平稳度过危机,而针对组织文化的主要受众(组织员工)的临时决策能力、反应速度及协作能力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忍耐力(Bowers 等,2017)[11];个体视角的研究以危机处理时的领导行为为主要对象,领导者受个人特质、知识能力等影响做出决策(Alkandari 等,2017)[12];危机困境下针对个体行为主要从员工的危机意识、员工受到危机带来的经济及心理方面的危害和用硬性的组织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危机处理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刘茜和王高,2006)[13]。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进一步丰富组织危机处理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组织危机管理的研究大致涵盖了组织危机的预防、危机应对和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在西方社会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对于指导中国组织危机处理却显得苍白无力。中国学术界关于危机处理的研究大多是对西方危机处理研究结果的引进,缺乏一定的本土性。目前,引入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解决管理学问题正成为国内管理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基于中国情景研究本土化危机处理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国危机管理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组织危机处理的研究视角。
(2)丰富类亲情交换在组织危机处理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已有研究虽然涉及到组织文化与组织危机处理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对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企业和个人说服力较小。中国人重视家庭、对家庭的眷恋使其产生保护家人、与家人共存共荣的期望,当家庭成员的安全、利益受到外部威胁时,个体会本能地采取进攻、防御行为。这种“家”的意识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类亲情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因此,引入类亲情交换这一变量到组织危机处理中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组织的文化特性,更有利于组织危机的本土化研究和组织危机处理所面临问题的解决。
(3)丰富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危机意识在本土文化中的研究
国外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危机意识有助于组织危机处理,但是这一研究一方面有待于中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检验,另一方面以组织危机处理为结果变量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危机意识为中介变量没有得到研究。文章基于中国类亲情交换关系这一前因变量,实证研究类亲情与员工危机意识、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亲情与组织公民行为、类亲情与员工危机意识分别对组织危机处理的作用,这一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员工危机意识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理论。
图 1 技术路线图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危机处理文献综述
组织危机处理是指企业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所必须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危机处理策略的有效制定、危机处理行为的有效实施与否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恰当的企业危机处理能使企业转危为安,推动企业向更好的目标发展。组织危机处理同时也是一种较高的组织管理艺术,要求组织管理者具备高超的管理技能,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慎重稳妥。目前国外学术界从外部环境、内部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行为三个视角对组织危机处理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国内对于组织危机处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对国外研究结果的引进。 2.1.1 国外关于组织危机处理的相关研究
(1)危机处理研究的外部环境视角
Richardson 和 Curwen(1995)[4]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奉行的无政府参与的自由市场,使得市场出现混乱、阶段性危机爆发成为必然。Beamish(2002)[22]认为行政管理部门僵化、繁琐的问题处理程序和对市场问题的不敏感,致使政府面对万千变化的市场问题无能为力。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利用社会进化学说分析组织危机发生的社会情境,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的不匹配、紧张的财政预算、社会道德的边缘化、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等是组织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Proust,2005)[2](Giddens,1982)[3]。
(2)危机处理研究的内部因素视角
基于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文化视角、技术视角和个体视角三个方面进行。基于文化视角的研究认为员工作为组织文化的主要受众,其反应速度、临时决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决定了组织文化的韧性,而组织文化的耐力与韧性决定着组织是否能安然度过危机(Bowers 等,2017)[11]。基于技术视角的研究认为无论是硬技术还是软技术,二者所包含潜在危机的复杂性、层次性和滞后性将导致危机引发的破坏性极强(Pauchant 和Douville,1993)[10]。基于个体视角的研究多以危机处理时领导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危机情境下领导决策受个人特质、知识能力、信息掌握程度等关键因素的影响(Alkandari 等,2017)[12]。危机困境下针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员工的危机意识、员工受到危机带来的经济及心理方面的危害和用硬性的组织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危机处理行为等方面展开(刘茜和王高,2006)[13]。
............................

2.2  类亲情文献综述
类亲情交换关系是员工与组织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采取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行为,这种交换关系与中国家庭中的亲人相处之道类似,家庭成员彼此相互依赖、相互照应,不分你我,休戚与共(朱苏丽等,2015)[21]。有学者从中国本土中的三类组织入手研究了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朱苏丽和龙立荣,2017)[26];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类亲情文化的组织,仁慈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更有助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吴坤津等,2017)[27]。有关员工与组织情感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投资型的员工组织关系对于员工类亲情交换感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过度投资型的员工通过类亲情交换影响情感承诺(王桃林等,2019)[28]。此外,类亲情交换关系有利于提升员工的理想承诺、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谭春平等,2019)[29],有关研究类亲情与工作家庭的关系表明类亲情交换水平较低或者较高的员工都会感到较高的工作家庭冲突,并且情绪耗竭中介了类亲情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王桃林等,2019)[30]。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家长式领导方式对具有不同人格特性的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谭春平等,2019)[31]。
..............................
 
第 3 章 理论基础 .......................................... 18
3.1  社会交换理论 ................................ 18
3.1.1 西方现代社会交换理论 ............................. 18
3.1.2 中国社会交换思想 ................................. 19
第 4 章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设计 .............................. 28
4.1  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 28
4.1.1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 ................................ 28
4.1.2  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 .............................. 29
第 5 章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研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4
5.1  数据获取和样本描述 ............................... 34
5.1.1 数据收集 ................................. 34
5.1.2 样本描述 .............................. 34

第 6 章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关系的统计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 4 可知类亲情、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危机意识和组织危机处理的均值分别为3.978、4.128、3.941 和 4.133,类亲情均值接近 4,说明中国社会企业中具有浓重的泛家族倾向,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天下一家等社会现象相符。组织公民行为均值为 4.128,标准差 0.542,说明数据离散程度较小,数据大多集中于均值附近。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习惯性将对组织的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做多余说的形式习惯。员工危机意识的均值为 3.941,标准差为 0.632,说明中国企业内员工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组织危机处理的均值为 4.133,标准差为 0.544,均值较高,说明企业员工在危机到来时具有抱团精神,团结一致、共同维护集体的利益。
........................

第 7 章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的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的研究结果讨论
7.1.1 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培育能够提升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类亲情情感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员工会出于对组织的家庭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采取积极行动帮助组织走出危机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联系,当家族遭遇外来侵犯时个体将会本能地采取进攻或者防御行为,以此来保护家人与家族共存亡。虽然这种浓厚的亲情观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家庭亲情在利益纷争面前不再那么纯粹(何君安等,2013)[110],但是个体的家族亲情维护意识仍然存在,当家族安危受到威胁时受潜意识的驱使个体会本能地表现出“护短”行为,家族成员会暂时抛开一切利益纷争,共同抵御外敌。
中国关系型取向的人情社会,为泛家族文化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家族成员将家族中的身份关系、认知模式、道德伦理和互动规则泛化到非家族外的其他社会机构时,与组织之间建立的类似家人的情感促使员工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同样会采取抱团行为和护短行为,抛开个人间的利益纷争,着眼于组织发展的大局,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组织度过危机,因此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类亲情交换关系有助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提升。
7.1.2  类亲情通过组织公民行为提升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作用不明显
理论上,员工基于类亲情情感对组织产生家庭般的依赖感、责任感,外在表现为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危机处理产生积极影响。但实证结果显示在 95%的置信区间下,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在 0.01 的水平上等于 0,说明组织公民行为对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