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战略管理 > 正文

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路径与边界研究

时间:2020-07-02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战略管理论文研究,本文以价值网络理论、网络位势理论以及企业创新理论为基础,对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理论分析,探析了协同创新、自主创新以及网络位势在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 347份来自高技术产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也不断向纵深演化,区域性的价值链在空间上也逐渐突破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拓展和布局,全球产业经济的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开始从全球价值链向全球价值网络转变(魏明亮和冯涛,2010)。全球价值网络是价值环节沿着全球价值链纵向分离以及不同全球价值链间价值环节横向重组,而形成的网络化的全球价值创造体系。价值网络拓展了价值创造方式,将价值在单一价值链的纵向创造和不同价值链间的横向创造完美结合。价值网络以动态分工和价值共创为主要特征,推动了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革,网络化和生态化已成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趋势。
企业必须适应由全球价值网络发展引发的革命。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带来的催化剂作用,将面向价值链的企业转变为面向价值网络的企业,后者侧重于协调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Ploom,2015)。企业必须在战略布局、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以及治理机制等各方面做出调整与升级,在模块化方法的指导下将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解构、优化和重组,形成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模块,以单一价值模块或价值模块组合的形式嵌入价值网络。企业借助价值网络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专业化经济和集群化经济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并获得竞争能力(余东华和芮明杰,2005)。因此,全球价值网络背景下的产业结构更加强调模块化的力量。产业在结构上的模块化特征更加鲜明,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愈加凸显(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2003)。随着市场竞争主体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变为价值网络之间,企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已经由其内部要素转变为企业是否嵌入价值网络以及对所处价值网络的理解与适应。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价值网络共生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及边界问题进行探究。首先,从文献资料收集与归纳出发,明晰关于价值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本文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价值网络、网络位势、价值网络创新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有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相关文献中价值网络共生、网络位势、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再次,归纳总结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理的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地,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现实背景,设计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样本数据;然后,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简单斜率分析以及 Bootstrap 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统理全文,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提出管理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归纳法、逻辑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1)文献归纳法。收集并整理价值网络共生、网络位势、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归纳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与观点,在文献分类、归纳以及总结的基础上,完成本文中的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部分,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逻辑研究法。对价值网络共生、企业创新绩效、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以及网络位势等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演绎,对价值网络共生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问题从理论本质上进行解析,明晰价值网络共生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影响路径与边界条件,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价值网络共生
(一)价值网络的涵义
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的概念最早是由 Adrian Slywotzky(1998)提出,价值网络被定义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用网络思维考察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Berger,1999)。Sriniras(1999)认为价值网络是价值链企业按照共同的规则而形成的价值流动和拓扑空间的网络。Bovet  ?  Martha(2000)认为价值网络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与顾客、其他企业、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等组成的生态系统。Achrol ? Kotler(1999)认为价值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的运作脱离了层级结构,是由一些任务专门化或技能专门化的经济组织嵌入在一个共享的价值系统中,通过多边联系、相互依存而构成的联合体,网络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由价值系统确定。Gulati(2000)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处于价值网络中,包括企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以及竞争对手。这些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网络关系跨越了产业边界甚至国界,价值网络也被称为价值创造生态和价值生态系统(欧晓华,2015)。程立茹和周煊(2011)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吴海平和宣国良(2002)对价值网络的概念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他们认为,价值网络是价值创造、转移、分配和利用的结构,其本质是由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协作,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形成的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独立于市场和科层的治理结构。周煊(2005)认为,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核心而构建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体系,
其结构主要有两种,即控制性股权网络和非控制性的契约网络。卢泰宏等(2012)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价值网络的研究渊源。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阐释了价值网络的定义,但是都强调了其以顾客为中心、资源共享、动态性、共同创造价值,以及从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的特性;即“以顾客为中心,企业间共同合作以促进价值增值,并迅速满足顾客需求的动态网络。”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
根据前文对价值网络相关理论的分析,价值网络是众多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以价值生产、传递和分配为目标,为增强环境适应性和市场竞争能力,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互补性组合,而形成的资源共享、价值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价值共生系统。企业通过实施业务聚焦战略和“归核化”战略,将自身打造成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模块,以单个价值模块或价值模块组合的方式嵌入到价值网络中,作为网络节点参与价值网络分工。通常来说,网络嵌入性是价值网络共生在企业个体层面的行为体现,企业通过嵌入性行为参与价值网络共生系统。“嵌入性”概念首先由 Polanyi 于 1944 年提出,嵌入性是指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由于交往和联系而逐渐形成日常化和稳定性的联系(王庆金等,2019)。Granovetter(1985)认为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嵌入在特定网络中,即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嵌入行为是网络关系的构建基础。
企业嵌入价值网络共生系统,实际上就是企业识别、构建、维持、管理、优化以及利用网络关系的过程。网络关系与网络能力密切相关,网络能力决定着网络关系。网络能力是企业利用关系,进行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的能力,即网络能力是利用、构建和管理网络关系的能力(朱秀梅等,2010)。Ritter et al.(2002,2003)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构建、维持和运用企业之间关系网络,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朱秀梅等(2010)认为可以从网络导向(网络计划)、网络构建(选择合作伙伴、关系发起、关系调整)和网络管理(关系组织、关系协作、关系交换、关系控制)三维度对测量网络能力。王益锋和王晓萌(2016)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企业能力:网络规划(制定网络规划)、网络配置(创建关系网络、筛选合作伙伴、建立连接关系)、网络运作(协调网络关系、管理连接属性)和网络占位(占据有利位置)。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27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27
一、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 ................................. 27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4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4
第二节  变量测量 ................................. 34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模型验证 .......................... 39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9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0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模型验证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对 347 份有效问卷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 5.1。在 347 位被试者中,男性 186 人,占 53.600%;女性被试者 161 人,占 46.400%。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高技术企业,被试者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277 人,占所有被试者的比例为 79.827%。为了保证研究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严格控制被试者的职务结构,共有 263 份有效问卷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填写,占总体问卷量的 75.793%,其中,高级管理人员68 人、中层管理人员 84 人、基层管理人员  111 人,占总体问卷量的比例分别为19.597%、24.207%、31.988%。在企业产权类型方面,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共 178家,占 51.300%,91 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 26.200%。本研究沿用以往学者的惯例,用企业员工人数来衡量企业规模,规模在 501 至 1000 人之间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 117 家,所占比例为 33.700%  ,其次为规模在 101 至 500 人之间的企业,占 35.400%,规模在 1000 人至 2000 人、2000 人以上、100 人及以下的企业分别占样本总量的比例为 17.900%、13.000%和 9.800%。本研究的样本企业来源于六大高技术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占 29.3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占 31.98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企业占 24.207%,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占 3.746%,医药制造业企业占 6.340%,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企业 4.323%。在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企业占 40.600%,中部地区企业占 34.600%,西部地区企业占 19.600%,东北地区企业占 4.000%,港澳台地区企业占 1.200%。通过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样本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合理性和科学性。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且更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由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强国的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现有研究尚未形成足够的实证成果能够清晰地揭示化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并不能很好地回答“价值网络共生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以价值网络理论、网络位势理论以及企业创新理论为基础,对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理论分析,探析了协同创新、自主创新以及网络位势在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 347份来自高技术产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一、价值网络共生与企业创新绩效
价值网络共生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现有研究的结论保持一致。价值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分工持续向纵深演进的结果,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得买方市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能力已经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借助价值网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与网络内其他成员之间进行资源能力的跨组织边界匹配与整合,扩大能力边界、拓展成长空间,通过网络系统整体势力的提升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飞跃。价值网络以客户价值需求为导向,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面对面”合作与“背靠背”竞争,实现企业个体与系统整体的共同进化,因此价值网络是企业的共生系统。同时,因为价值网络是众多企业在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强强联合,所以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是具有资源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的价值系统。此外,价值网络又是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自主创新联合体,是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相互交织的创新系统。总之,价值网络共生系统的诸多优势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绩效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