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创业管理 > 正文

创业成长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管理研究

时间:2020-05-01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创业管理论文,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对创业成长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控要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回答了本文提出的三个具体子问题,分别是“创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大型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同?”、“创业企业内部控制应有哪些要素构成?”和“创业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处于三个子问题上层的重大基本研究问题得以解答。在结果讨论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内控有效性的关系进行讨论;其次对控制活动的中介作用和监督的调节作用进行讨论;最后对本文提出的三个子问题进行总结。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速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大规模转型发展成为了下一步发展的新方向,打造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俨然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Colombo, 2016)。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全民创业的氛围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 2016/2017 中国报告》,我国的创业环境和质量都在稳定提高(王郁,2016)。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革命也给创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创业浪潮席卷全国。
此外,从 2015 年全球创业观察数据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创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创业指数甚至高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Colombo, Cumming & Vismara, 2016)。然而,在创业热度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创业带来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在创业的各个阶段中,创业企业基本上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创业风险的多样化极大地限制了创业活动的开展(Witt, 2004 ; Bouncken, 2004)。客观上,创业企业高风险的特性的确无法改变,但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活动来减少或防范风险的发生。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准则》并未专门针对中小规模企业提出建立健全内控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小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仍不规范,企业管理者单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这种运营方式无法使企业决策得到科学性的保证(郑洪涛,2010)。有些创业企业甚至未建立相关内控制度,仅仅建立主要部门的相关工作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得到相应保障。同时,创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升,大多数创业管理者仅仅生硬套用内控框架,忽略创业企业规模小和风险高的特点,并未针对自身企业的特点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量体裁衣”,导致内控的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陈留平和王昊笈,2017)。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也掀起了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浪潮。通过对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的分析发现,我国创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总体水平低下,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较为分散,这一现状往往导致无法为实践提供适当的指导方向。在此研究背景的指引下,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创业企业应如何构建专门的内部控制要素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基本研究问题。根据本文研究思路,这一基本问题又可进一步解构为逻辑上紧密相关的 3 个子问题:
(1)创业企业内部控制与大型公司的内部控制有何区别?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内控研究均围绕者大型企业,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内控研究往往依附在此之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依据主要以内控准则为主,该准则并未对中小规模的创业企业提供适合其自身的具体内控指导意见,使得创业企业在具体运用内控标准时,常常出现内控运行成本和效益的不匹配,以及内控“外生”水土不服等问题(李晓慧和何玉润,2012)。因此,本文在目前内控理论基础上着重剖析适用于创业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2)创业企业内部控制应有哪些核心要素构成?以往对于内控要素的研究大多较为单一,并未对要素在整个内控体系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内控结构中的要素应当协调配合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其实是一个周而复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手段和方法(Stoel & Muhanna, 2011 ; Ionescu, 2011)。即使内部控制要素是保障内部控制内控有效性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个要素都列于同等地位(Agbejule, 2009)。因此,应针对创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运营情况等构建内部控制要素。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风险管理理论
毫无疑问,风险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风险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拓展并细化了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个更全面的有关风险的具体概念(Aguilar, 2004 ; Mahdy & Park, 2014 ; Bodiako, 2017)。由于在概念和要素上有一定的重合,许多学者开始将现代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研究,甚至出现两者相互融合的情况(Fourie & Ackermann, 2014)。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宏观角度看待风险问题,而企业内控往往更加注重控制的风险的方式。(Graham, 2015)。因此,本文在此部分主要对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介绍。
(1)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流程
威廉姆(1964)对风险管理概念进行了最为经典的阐释,即风险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降低风险的方法来抵消风险负面作用的一种有效管理办法。国内王农跃(2008)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则是,在降低风险的这一过程中,企业体现出对客观风险的独特思维方式就是风险管理理念。基于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理念是一种通过风险来寻找发展方向的理念,这理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同时,COSO 在 2017 年最新提出的 ERM 框架中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需要全体员工参加的过程,整个风险管理活动主要保障了企业实现其目标(崔海燕,2007)。因此,可以将风险管理看成企业风险控制的手段,是企业对各种风险做出应对的过程(Brown et al., 2009 ;  陆跃祥和游玉洋,2000)。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对于管理风险的流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流程模型。本文列举了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流程的观点,如表 2.1 所示。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概念提出了各自的风险管理流程。其中 Fairiey (1994)  认为风险管理过程应该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类、评价、计划、控制和管理。国内学者王金德(2010)则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地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工作,
也指出风险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有效的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极限,同时也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具体组成部分:(1)确定任务;(2)评价风险;(3)控制风险;(4)风险相关信息的反馈。Piekarz(2015)也认同前者的定义,认为风险管理流程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组成。尽管不同的模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有些差异,但通过对上述学者观点的汇总对比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均是以控制风险为目标而展开,总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 5 个方面,分别是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应对以及监督(Power,2008)。
表 2.1 代表学者的风险控制流程的观点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创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综述
陈留平和王昊笈(2017)指出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建立并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创业企业本身资源少、规模小的特点,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按照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各个企业实行的效果也是良莠不齐的。很多小规模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也仅仅是浮于形式,不予重视,从而无法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造成企业面临巨大风险(Fourie & Ackermann, 2013)。因此,研究创业企业内控有效性是创业领域内控研究的重中之重。
(1)创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
国外学者很早就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但学者们对并未对此有统一的结论。COSO(1992)认为若企业管理人员能够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编制合规的财务报告、遵守法律法规,则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的。KPMG(1999)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具体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设计的有效性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需要;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部控制制度基础上,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公司内部各层级上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及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设计有效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执行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此外,Kinney(2000)认为,内控有效性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通过实施管理活动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25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25
3.2  研究假设 .................................... 26
4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31
4.1  研究设计与变量度量 ............................................ 31
4.1.1  研究设计 ............................. 31
4.1.2  变量度量 ................... 31
5  大样本调查与假设检验 ........................................... 37
5.1  数据收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7
5.1.1  数据收集 .................................. 37
5.1.2  描述性统计 ....................................... 37

5  大样本调查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数据收集
根据第二章的分析,本文将创业成长型企业的建立时间划分为 4-8 年。同时因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才参与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工作,因此将选取他们作为问卷的调查对象。在小样本测试后,通过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形成最终问卷。本次大样本调研主要以长三角地区的创业企业为为主,调研时间于 2017 年 6 月到 9 月,调研方式采用专业调研网站的样本服务来收集问卷,此外,本研究还请同学朋友等所熟悉的创业企业共同填写问卷,以保证问卷质量。在收回的 579 份问卷中,剔除低质量的问卷后,最终获得 413 份问卷,有效性达 71.33%。
5.1.2  描述性统计
为了使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符合要求,本研究统计了有效调查问卷的受访人的基本情况。内容主要是性别、年龄、学历以及职位等 4 项,详见表 5.1。从创业者性别角度上讲,男性数量为 252,占比 61.02%;女性数量为 161 人,占样本总数量的 38.98%;从年龄角度上讲,青年的数量最多,总的来说,年龄小于等于25 岁的,创业者人数为 9,占比 2.18%。年龄大于 26 岁小于 40 岁的,创业者人数为 364 人,占比 88.14%。年龄在大于 41 岁小于 50 岁的,创业者人数为 39 人,占比 9.2%。年龄大于 51 岁以上的,创业者人数是 2,占比 0.48%;从学历角度上讲,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创业者人数为 11,占比 2.66%,学历为大专以上的创业者人数为 402 人,占比 97.34%,其中 402 人中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是 300,占比72.64。因此可以看出,创业者学历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有着高学历的趋势,能够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职位角度上讲,职位为董事长的创业者人数为 55,占比 13.32%。职位为总经理的创业者人数 170,占比 41.16%。职位为高管的创业者人数为 179,占比 43.34%。职位为其它的创业者人数为 9,占比2.1%。因此可以看出,创业者中高管人员居多,对于创业企业的情况,他们应该是非常了解企业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讲,被调查对象的各个特征分布很广且特别集中的现象没有发生,从而可以反映本文的样本是有效且具有代表性的。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对创业成长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控要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回答了本文提出的三个具体子问题,分别是“创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大型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同?”、“创业企业内部控制应有哪些要素构成?”和“创业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处于三个子问题上层的重大基本研究问题得以解答。在结果讨论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内控有效性的关系进行讨论;其次对控制活动的中介作用和监督的调节作用进行讨论;最后对本文提出的三个子问题进行总结。
第一,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越完善,越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是企业内控中最关键的要素。首先,通过构建风险评估可以充分识别企业经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风险点,从而采取控制活动予以应对,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Baum, 2004;Hogarth, 2009)。同时,在内控体系当中控制活动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最为直观的代表性要素和外在表现形式(Shanin & Vlasova, 2014)。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自身目标的实现,而控制活动直接保障该目标的实现。因此,控制活动实施的效果可以作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关键指标。当企业控制活动设计越精准,运行越完善,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程度越提高,即控制活动实现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第二,风险评估越完善,越有利于提升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当风险评估工作完成后,企业对其所处的风险才能有全面的了解(Wei & Rencheng, 2012),而控制活动是为应对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它的建立和运营都是以风险为基准点(Martin, 2014)。企业只有实现了准确完整的风险评估,才能够真正按照特定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当企业风险评估环节不断完善,获取关于风险的信息更加精准,后续风险控制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第三,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企业风险评估环节不断完善,获取更多和更准确的风险相关信息(Shanin, 2014),从而提高后续控制活动地效果和效率,强化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有效性。而在此过程中,风险评估的目的就在于为选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发现风险往往只是控制风险的前奏(Ma R G, 2010)。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若离开了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失去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相当于病人仅仅发现自身病因,却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企业实现防范风险,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控制活动的运用才能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水平之内。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