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引入媒介货币后中日汇率变动对双边金融贸易的影响

时间:2018-04-11 来源:51mbalunwen.com作者:lgg
本文是一篇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各国对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政策的逐渐消除,中国逐步恢复了与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往来,开始了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历程,而与邻国(地区)的贸易则是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开始。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地区,地理位置又比较近,因此日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初的贸易伙伴。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在逐渐改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1978 年后的近十年期间,日本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合作伙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对中国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在21 世纪初日本经济低迷的时期,中国对日本的外贸需求也帮助了日本从低迷的经济中走出来。在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日双边贸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 1994 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随着中国汇率制度逐渐走向市场化,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就变得更加清晰,因此研究 1994 年以后中日间汇率变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很有意义。当然,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前人在研究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成果颇丰。在理论方面,例如 Marshall(198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弹性理论的概念,指出汇率的变动会影响本国与其他国家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探索汇率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弹性理论中马歇尔-勒纳条件和 J 曲线理论应用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 Dornbusch(1976)的汇率超调理论,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反应速度不同,检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能成立,从而论证了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之下,超调的汇率调整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因此一国的货币当局有必要对资金流动、汇率等进行调控。在实证方面,多位学者对于两者关系的问题都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 Coric 和 Pugh(2010)梳理了 58 篇关于两者关系探讨的文献,各个学者通过不同的模型和计量方法得出了两者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 Yang(2016)的文章加入了媒介货币的观点,开辟了研究汇率对双边贸易影响的一个新角度。Yang(2016)研究了中国与新加坡的汇率变动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第一次加入了媒介货币的概念,从模型上解决了变量内生性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媒介货币的引入可以将媒介货币作为一个基准,研究其他货币相对于媒介货币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各国汇率的真实变化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其次,引入媒介货币可以避免反向因果关系(reversecausality)的问题。因为早期关于汇率与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在浮动汇率制度出现后,认为浮动汇率制会增加汇率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贸易量,这引起学者们纷纷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然而 Mundell(1961)提出的最优货币区假设表明了一种反向的因果关系,那就是贸易流会稳定真实汇率变动,减少汇率波动。Broda. C.和 Romalis. J(2011)通过实证得出了“贸易关系越密切,双边汇率波动越稳定,从而越容易形成货币区”的结论,这与上述 Mundell 的结论不谋而合。那么汇率与双边贸易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流,还是贸易流影响了汇率变动?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更偏向于关注汇率对贸易的影响而假设汇率变动只受到外生变量的影响,例如 Rose(2000)。而这样的假设忽略了贸易流对汇率的反向影响,这会导致过高的估计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但是引入媒介货币之后,在第三方货币的介入下(由于三角无套利原理,介入媒介货币并不改变两国汇率关系),双边的贸易与汇率相互关系被打破,双边贸易对两国与第三方货币汇率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因此能更准确的研究两国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避免了反向因果关系问题。就本文来说,如果直接使用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变量,根据上述的理论,中日双边贸易额也会对中日汇率产生影响,这可能会导致过高的估计中日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因此引入美元作为媒介货币后,中日双边贸易额对中美汇率与日美汇率没有影响,这就可以单向的研究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从而避免反向因果关系问题。
...........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了解前人在研究汇率与贸易关系的相关成果,并且整理成文献综述作为本文的依托,以便能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主题。(2)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法是笔者通过阅读学习汇率与双边贸易的理论知识构建本文的框架基础,并且作为后期实证模型的根据将理论与实证融会贯通。定量分析法是笔者通过在各大数据库和网站收集中日 1994 年至 2016 年双边贸易额、汇率、国民收入、CPI 等季度数据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图表形式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其变化走势,为文章提供强有力的说服力。(3)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结合:本文在实证分析法中运用了引力模型,参考前人的实证方法,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数据的平稳性,防止“伪回归”现象出现。接着用 E-G 两步法对回归结果进行协整检验。具体做法是先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取残差,然后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残差序列平稳则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那么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残差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后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求出短期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长期和短期汇率变动对双边贸易额有何不同的影响。
............
 
2、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是引入媒介货币后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因此在文献综述上首先着重梳理了学者们对媒介货币的研究,主要从媒介货币的概念、媒介货币的选择和媒介货币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前人对媒介货币的研究。之后又梳理了学者对于汇率与贸易关系的文献,主要结论为两者有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和无显著关系三个方向。
 
2.1 关于媒介货币的文献综述
 
2.1.1 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早期直接提出媒介货币概念的文献不多,大部分是从研究货币本身或者是媒介货币的主要职能--计价货币的角度来对媒介货币进行阐述。最早在 1958 年章时鸣(1958)就开始了对人民币货币本质的探索,章时鸣在该文中已经将人民币的本质、职能叙述的很完整,区分了人民币和纸币的关系。而郑金(1975)的研究已经和国外对于货币职能、货币交换的问题接轨,肯定了货币的媒介功能。对于计价货币的研究基本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频繁的对外贸易和合作,此时研究计价货币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荣年(1977)几乎是最早提出了计价货币选择的问题,他通过实际的计算,提出要根据外币的浮动情况灵活的选择计价货币,并且要通过对比分析,关注第三国家货币的浮动情况。在此之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2003)还就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进行有关的通知。管清友(2006)又在前人基础上细化到行业的提出了石油计价的问题,阐述了计价货币在石油行业获得的巨大利益,也间接地说明了成为计价货币的优势所在。被计价货币的巨大优势所吸引,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众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曾宪久(1989)率先开启了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经济战略的重点所在。对于媒介货币如何选择,李勤习(201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介绍了影响媒介货币的因素。尤其是经历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后,各国货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纵观这几年各国经济的恢复情况,张振家(2015)提出了东北亚的媒介货币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东北亚国家的货币情况得出结论:美元作为媒介货币在东北亚地区仍具有垄断地位,而人民币与邻国货币相比是与之抗衡唯一力量。关于媒介货币的选择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方面,董有德和王开(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从贸易规模来看,一国贸易总量越大,越倾向于使用本币结算;从贸易方向来看,如果一国出口商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越大,则使用美元结算币种越高;从贸易结构来看,一国出口的大宗初级商品以媒介货币美元计价结算比例较高,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品则较多以进口国和媒介货币结算,而出口具有较低价格弹性的中高技术产品,由于其替代性程度较低,大多以本国货币计价结算”的结论,证实了美元作为媒介货币不可动摇的地位。曹勇和周银群(2012)通过对亚洲外汇市场的研究,得出结论:美元是亚洲外汇市场交易的最主要媒介,而且会长期保持这种优势。因此本文选择美元作为媒介货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2.2 关于汇率波动与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汇率波动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或贬值(汇率上升)时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从出口贸易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进口贸易与之相反):由于受国际研究的影响,我国在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时更倾向于正相关关系。裴长洪和孙祥剑(1982)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研究资本主义国家汇率变动与贸易的关系,他们指出一国货币的汇率上升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因为汇率上升时,该国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换算成本国货币增多,价格提高有利于出口;而外国购买者将外币换算成该国货币时也增多,有利可图。这两个原因都会增加出口。马之騆(1987)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在中国当时的经济背景下,由于存在一些非价格因素,人民币贬值要想刺激出口压缩进口必须要利用财政政策加以辅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杨建民(1987)也认为汇率上升可以促进出口增长,但是他指出当时中国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86,需求弹性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这种影响。戴祖祥(1997)也利用了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证明人民币贬值可以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的结论。
..........
 
3、汇率与媒介货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8
3.1 汇率对双边贸易影响的理论........ 8
3.1.1 购买力平价理论....... 8
3.1.2 汇率传递理论........... 9
3.1.3 弹性理论...... 10
3.1.4 汇率超调理论......... 11
3.2 汇率对双边贸易的传导机制...... 11
3.2.1 价格传导....... 11
3.2.2 收入传导....... 11
3.2.3 预期传导....... 12
3.3 媒介货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12
4、中日双边汇率变动及贸易情况...... 14
4.1 1972 年-1994 年.... 14
4.2 1995 年-2005 年.... 18
4.3 2005 年之后........... 20
5、实证检验 ........... 23
5.1 模型建立 ....... 23
5.2 数据来源 ....... 27
5.3 实证检验 ....... 27
 
5、实证检验
 
5.1 模型建立
VAR 模型就是向量自回归模型,很多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习惯使用 VAR 模型。因为VAR 模型研究的是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他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具体来说,VAR 模型采取的是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所有方程中,他将每一个变量都视为内生变量处理,用内生变量对自身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可以更加清楚明了地估计汇率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且因为 VAR 模型不受到经济理论基础的束缚,对于解释变量可以酌情增减,这也拓宽了学者的研究思路,使得实证研究更加的简单易懂。引力模型作为经验模型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依托,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者发现了很多的理论框架为引力模型的推导打下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基于自由市场的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垄断竞争的新贸易理论和基于要素禀赋的 H-O 理论等贸易理论,都可以独立推导出某种形式的引力方程。而本文的引力模型是建立在供求模型的微观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这种方法在国内外被大量学者使用。根据中日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原有的引力模型基础上也做了修正。由于媒介货币的引入,作者将不使用人民币兑日元的直接汇率,而是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引入解释变量中去,同时加入汇率波动率变量。再加入两国的国民收入变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除此之外再引入我们前文提到的影响双边贸易的虚拟变量-汇率制度改革和加入 WTO。在这些变量的基础上作者分别通过进口和出口两个模型分别进行研究。当然变量的增多可能导致完全共线性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具有完全共线性的变量剔除掉。在计量方面,作者选择了最新的 Eviews7.2 的计量软件进行分析。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存在不平稳的现象。如果变量经差分后可以达到同阶单整,那么用 E-G 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观察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然后在协整的基础上做出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短期之间是否存在均衡关系。
............
 
结论
 
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探索中日汇率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引入媒介货币后确保了研究的单向性。同时也加入了其他影响双边贸易的变量,最终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人民币汇率在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不显著,加入汇率制度改革的虚拟变量之后,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呈正相关。就是说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时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贸易。这符合传统的贸易理论,当人民币贬值时,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应的降低,这使得中国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更有竞争力,因此有利于出口贸易。说明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对日本的进口贸易中,人民币汇率在 2005 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贸易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当人民币汇率下降时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日本的进口贸易。这符合传统的贸易理论,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时会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进口贸易中购买日本商品会相对更便宜,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日本的进口贸易。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日本的进口贸易仍呈负相关,但是系数较小。笔者认为原因是近几年人民币从整体上来说一直处于升值状态尤其是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的进口商对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的预期,因此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进口商会延缓进口直到人民币升值空间饱和,因此两者之间的系数比较小,除此之外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的恶化也影响了中国对日本的进口贸易,使得中国减少对日本的进口贸易。从长期来看,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方面,日元汇率在中国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呈正相关,这符合传统的贸易理论,当日元汇率上升时日元贬值会促进日本的出口贸易,因为当日元贬值时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下降,这使得日本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更有竞争优势,因此日元汇率的上升会促进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而在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日元汇率与中国对日本的进口贸易也呈正相关。说明汇率制度改革对日元汇率影响不大。在日本对中国的进口方面,日元的汇率在中国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呈正相关,也就是日元汇率上升时日元贬值会增加日本对中国的进口贸易。这与传统的理论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是因为首先日本与中国签订了的长期的贸易协定,规定双方每年要与对方完成一定数额的贸易量,因此日元的贬值受到贸易协定的影响并没有降低对中国的进口。其次由于双方贸易结构的影响,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的商品占有一定份额,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日元虽然贬值但是进口中国的轻工业制品的成本仍然低于本国或其他国家,因此日元贬值反而不影响日本加大对中国的进口贸易。
..........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